古代文人命运多舛,“性格缺陷”是主因

好哥聊历史 2022-10-31 13:52:51

小时候学古文诗词,在看到这些人命运的时候,几乎都有个共同点——仕途不顺。随着知识的增加,愈发证实了我这个观点。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和词人都具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才华,且胸怀济世救民的气魄和理想,但他们当中不少人都仕途不顺,在官场屡遭奸臣陷害,或被贬官或遭流放,因而抱恨终身。为什么这些人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是当时的统治者不注重人才吗?今天我们来剖析下这个问题。

一、性格使然

古代文人,大多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于别人的相处之中,很难有退让行为,因为他们很少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更理智的去处理两人之间的冲突。偏偏官场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八面玲珑。文人的这种性格,很容易导致得罪官场权贵而遭到陷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不高。情商不高、脾气臭的人,从古至今都吃不开,并非古代独有的现象。

例如北宋文豪欧阳修秉性耿直,在朝中结怨甚多。有一次,欧阳修老婆的堂弟薛宗孺犯了事,受到弹劾,薛宗孺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为他开脱,没想到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及时处理。果不其然,这种不近人情,多管闲事的行为,惹得薛宗孺大为光火,就造谣说欧阳修与其儿媳有染,造成欧阳修一次人生贬官挫折。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关系很大。此人性情刚烈,不管是与神宗议事还是与司马光、苏轼的交往,都不近情理,不够谦逊。结果,陷于孤军作战的地步,失掉了本该得到的支持。

第二,虽然文人都有一颗忧国忧民、振兴国运的雄心。他们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会提出一套一套完全出自于真心的振兴方案和建议。但是放眼现在,任何事情、方案,到了落地执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文人只是空有理想,没有考虑社会关系,没有把推行改革的难度充分考虑,实施起来会触犯哪些方面的利益,所以他们其中不乏纸上谈兵的人,真的去执行方案,未必能切合实际。

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推动人员和领导者,一手推动日本颁布宪法的日本著名首相伊藤博文,曾经目睹过清朝的戊戌变法。他在自己写作的《伊藤博文》一书中,表达了自己当时就不看好革新派,且认为戊戌变法推进太急,且缺乏权力支持,最终必将失败。康有为还创作了一本《大同书》,他认为应该全世界无国界,取消国家的概念,全世界只设置一个政府就可以了,这种荒唐的理论,直至今天看来都非常荒谬,在当时得不到认同也是非常正常。

康有为

第三,仕途之路,应该是人世间最复杂的路,需要策略、谋划、隐忍,该弯腰时弯腰,该低头时低头,能屈能伸,韬光养晦;最重要的是在官场结成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靠山,培植自己的亲信。而这些,是那些孤傲的文人所鄙视而且看不上的。他们不愿意曲意逢迎,也不愿意低声下气,慢慢的自然就被孤立了。

二、仅有才华可不行

在古代职场上,不光智商和能力很重要,情商也不容轻视,也有双商具备,最后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的典范。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商人,越王勾践的谋士。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投奔越王勾践。公元前493年,勾践发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吴国打败。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去吴国当了三年的奴隶。前490年,勾践和范蠡回到吴国。勾践在范蠡的建议下励精图治,势必报仇雪恨。经过11年的韬光养晦,勾践在前479年发兵攻打吴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帮助勾践建立功业以后,范蠡当了上将军,但是范蠡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可以与君王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不能在勾践身边呆太久。于是离开了勾践,和西施双宿双飞,到齐国经商,三次致富,又三次散尽家产。而文种的结局就凄凉了。本来范蠡曾经也劝过文种要急流勇退,不可贪恋权位。但文种却自认功高,所以就没有听范蠡的建议。勾践本已经猜忌文种,此时刚好又有人告文种谋反,于是就赐死了文种,可怜大功臣文种就落下了这样的结局。

王翦。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它能够在战国的诸多小国之中脱颖而出,将才的功劳不容小觑,而王翦就是这其中之一,还被列为了战国的四大名将。王翦是秦王统一六国的大功臣,先是拜为太师,后封为武成侯,在秦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王翦看得非常透彻罢。自从军之时起,他鲜有与朝臣文官的交集和冲突,只是安安心心地率部征战,不争权,不霸道,不参议。因为王翦明白,武将只需要能够战胜敌人,就好了,别的,不应是武将来做,因此他从不招惹朝堂的是非。王翦还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比如一次带兵出发,他“破罐子破摔”狮子大开口,一连五次向嬴政要了钱财和良田,而嬴政似乎也不生气,也惯着他有求必应。下人十分不解,王翦却一语道破真相。原来秦王生性多疑,看到王翦手握秦国60万精锐,难免不被猜忌。现在他不断要赏赐,就是给秦王看的,证明自己贪得无厌,除了财富一无所求。准确猜出领导的心思,这是一个生存技巧。

王翦

人这一生,别太把才华当回事,无论身处哪个社会,先要适应它才能去改变它,即使再有才华,也只能让才华去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让社会来迁就你的才华,因此,仅有才华是不行的,还要有把才华转化为本事的能力,这样才能让才华在社会上立身。有才华的一旦脱离社会,极可能变成嫉世妒俗的一群,更与社会格格不入,增加个人悲剧。

三、国家不幸诗家幸

但是,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悲惨,却丰富了文人的诗词的内涵,使他们的在诗词上的才华得到更好地展现,在诗词方面有了更大的建树。贬官流放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深入地了解到底层社会的真实生活和人间的苦难,也在大起大落中看透人生,笑看风云,大彻大悟,才有了一首首经典名作。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他们在仕途顺利,整天忙于处理政事,也不会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有的诗人和词人在诗词中直抒胸臆,例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有的诗人和词人寄情于山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例如李白、柳宗元、苏轼等人。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词作创作水平一直很高,但如果不是国家被灭,自己成为阶下囚,也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等,国破家亡后的作品。

明代大才子杨慎,就是写出《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那位,如果不是因为“大礼议”被嘉靖皇帝贬谪,流落到偏远地区云南,也不会有大把时间用来文字研究。这当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始祖屈原。他一心报效楚国,但因触犯了贵族利益,多次被奸人陷害,数次被贬,最后投江自尽。但是,正因为屈原的报国之心无法得到实现,才使他悲愤不已,将鸿鹄大志和满腔激愤抒发到他的诗中,产生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彪炳青史的名篇。

杨慎

还有南宋大才子陆游,治国和军事才华十分突出,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在官场上遭受排挤,难以立足。正是因为陆游这些屡屡受挫的经历和报国情怀,促使他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卜算子 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又为你打开一扇窗”,文人们正直、磊落、潇洒的性格,使他们在利益交错、勾心斗角的官场难以立足,遭受挫折;但命运多舛的人生,又成就了他们的不朽的作品。一个作品能流传至今,那必是口口相传的成就,是多少金钱买不到的,在极为注重名声的古人眼中,这是不是更加成功的标志呢?

2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