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
带您了解咱“神秘”的耳朵
一年一度的爱耳日又到了,每年爱耳日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让我们实现它” ,正所谓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题”不同。说起耳朵,大家或许很熟悉,但更多的时候是感觉很“神秘”。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大家熟悉的很可能只是它的外观,而对它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的并不像其它器官那样多,即使学医的人对内耳的迷宫般的解剖也颇感头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迷路”。
耳朵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除了外面我们看到的“耳朵”,还包括像隧道一样的外耳道。中耳里面除了我们熟知的鼓膜,还有人体里最小的骨头——听小骨以及咽鼓管等结构。内耳还有一个名字叫“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耳朵的主要功能除了我们熟知的听觉功能外,还包括平衡觉。
外耳:保护它,不要随便掏
很多人喜欢自己掏耳朵或到外面“采耳”,殊不知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轻者容易导致外耳道损伤,重者还会导致鼓膜穿孔。如果工具消毒不彻底更容易导致感染,比如真菌感染,这样的患者耳朵会非常痒,还会流水,耳镜检查会发现外耳道里面长满了霉菌斑,就像面包发霉了一样。另外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感觉功能下降,自己掏耳朵的时候很容易把棉签头或棉花遗留到外耳道里,也有小朋友喜欢往耳朵里塞东西,导致外耳道异物,所以建议尽量不要掏耳朵。
中耳:分泌性中耳炎
很多人感冒以后,会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闷,听力下降,一检查发现鼓室里有积液了,当然这里的“水”不是外面灌进来的,而是“房间里”(中耳)自己产生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主要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了咽鼓管功能不良,从而导致了以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医学名称叫“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咽鼓管呢?顾名思义,咽鼓管就是连接鼻咽部与鼓室的通道,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其与外界气压平衡,清洁和防御、防声的功能。
当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发生障碍时,中耳内的空气被吸收以后,得不到相应的补充,便会逐渐形成负压。由于负压的影响,中耳粘膜中的静脉出现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并聚集于中耳,便开始形成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后期如果效果不佳也可以行鼓膜穿刺术或置管术,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内耳:迷路的石头——耳石症
内耳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平衡觉。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夜间翻身时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保持不动很快就好多了,再一翻身感觉转得更厉害了,还出现了恶心、呕吐,家人赶紧送到急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确诊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就是俗称的“耳石症”,经过手法复位后,翻身时不转了,睡眠也恢复正常了。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典型的耳石症常常发生在早晨起床或夜间翻身时,像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抬头或突然转头等动作都可能诱发,出现视物旋转,同时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等,通常持续数十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中老年以上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人。
出现“耳石症”了,也不用太紧张,来医院前尽量避免头部活动或减慢活动的速度,就能减轻症状。到医院进行手法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大多数经复位后效果良好。如果您不耐受复位治疗,还可以进行前庭康复训练。
其实关于“神秘”的耳朵还有很多秘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帮助到您。
作者介绍:李长青,北京老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吉林大学耳鼻喉科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颅底外科学博士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北京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从事耳鼻喉科专业二十余年,擅长内镜鼻、鼻窦手术,头颈部手术,眩晕综合治疗,耳聋耳鸣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多项。是北京市海淀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北京市首发基金评审专家,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专家,中国妇联妇女活动中心爱家讲堂专家,海淀区残疾人家庭康复学校优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