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霞关的外务省大楼内,中国外长王毅留下的三句箴言仍在回响。 这场被外界视为"破冰之旅"的访问,不仅重启了停滞多年的中日韩外长会,更在太平洋两岸激起战略涟漪——当美国防长专机降落在马尼拉空军基地时,东亚外交舞台正上演着微妙的力量重组。
王毅外长临别前的三点主张,勾勒出中日关系的现实坐标。 面对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引发的军备竞赛,其"以和为贵"的倡议直指地区安全核心矛盾。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强化"奥库斯"军事同盟等举措,使得东海、南海局势持续紧绷。
在东京与福田康夫的会谈中,王毅特别提及推己及人的相处之道。 这番表态暗含对日本的两重期待:既要正视殖民历史与战争责任,更需在台湾问题上恪守承诺。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节点临近,日方如何平衡历史认知与现实利益,将直接影响两国关系走向。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界近期出现反思声浪,超过四十名国会议员联署要求政府正视"慰安妇"问题,这种民间推动的历史清算,或将成为中日和解的新契机。
就在中日外长握手言和之际,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的行程暴露出战略焦虑。 其绕开传统盟友韩国,直奔日菲的路线选择意味深长。 在菲律宾,美方着力推进军事基地升级计划; 于日本,则强化西南诸岛防御体系。 这种"海洋锁链"的打造,与王毅倡导的多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近期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国家已达15个,经济整合正在消解军事对抗的冲动。
面对美国构筑的遏制网络,中国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应对智慧。 在东海,海警船常态化巡航有效维护主权; 在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获得东盟国家广泛响应。 这种维权与合作的辩证统一,使得美国"以海制华"策略成效有限。 正如王毅所言,真正的安全源自共同发展而非军事对抗,亚洲国家完全有能力探索出自己的相处之道。
当前国际格局的剧烈震荡中,中日关系的改善犹如乱局中的定盘星。 两国既要在半导体等尖端领域保持良性竞争,更需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议题上深化协作。 美国战略调整带来的外部压力,反而催生了区域国家"抱团取暖"的紧迫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重启,RCEP框架下的产业链整合,这些务实合作正在改写亚太地缘政治剧本。
当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在太平洋游弋时,黄海之滨的中日韩企业家论坛正商讨绿色能源合作; 当华盛顿的政客鼓吹"脱钩断链"时,横滨港的集装箱货轮仍在密集往来。 这种现实图景印证了王毅的判断:强权政治终将被时代抛弃,唯有秉持"大家"思维,方能走出零和博弈的困局。 历史的指针从来不会倒转,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所有国家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