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战不断遭遇失败,东南亚选择和中国站在一起,对美国说“不”。
特朗普回归后,迅速发起了疯狂的关税战,懂王手里的关税大棒指哪打哪,来势汹汹。
尤其是在中国进行强硬反击后,这场关税战被彻底推向高潮,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全球,随着事件的不断推进,新的反抗者出现了,东南亚国家也加入了对抗特朗普的集体。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新的增长机遇在哪里?东南亚7亿人口的加持,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特朗普上个任期时加税,至少还要走走形式——发起调查、公布结果、征集意见、关税生效。
4个步骤走下来,一般是8到12个月,这也是特朗普挥舞一次关税大棒的时间。
但自打特朗普二进宫,这个流程被大大缩短了。
短短3个月时间里,特朗普干了多少事?
从一开始的对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中国单独加税,到后来的对全球加税,再到中美互相加税、美国暂停对全球加税、专心对付中国。
没人能预料,接下来关税战还会打多久,究竟会以怎样的结局作为结束。
但现在普遍承认的观点是,特朗普发起的这场关税战,已经对全球贸易产生了破坏性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成为现实。
面对肉眼可见的经贸寒冬,如何找到最优解法,是现在所有国家都在考虑的大问题。
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对美国进行对等反制的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做好最坏准备。
比如最近我们和越南就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说是要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释放了非同寻常的信号。
其中明确提到,欢迎越南的航空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和运营中国的商用飞机,双方鼓励支持有实力、有信誉、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赴对方国家投资等等。
另外我们和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也是互动频频,种种现象都在表明,东南亚代表着一种新机遇。
日本的经验其实除了中国之外,日本也曾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大家可能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开始进入“失去的30年”。
将近30年时间里,日本的GDP增长几乎陷入停滞,老百姓的收入原地不动,大量日本企业面临生死危机。
那么日本企业是怎样在美国的围剿下,顺利活下来的?
答案只有3个字——走出去。
从1990年到2000年,大量的日本企业开始投资东亚新兴经济体,没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中国。
估计很多人也有印象,当时中国的内需市场大爆发,来自日本的家电、汽车等日本产品,逐渐风靡全世界,被认为是质量可靠、产品耐用的代名词。
而日本在中国投资建厂的过程中,不仅赚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更培养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把钱又赚了回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所以根据日本过往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面临关税风暴,给国内企业也找寻一条长远的新出路。
试想一下,现在的东南亚,是不是跟当年的中国有相似之处?
相较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也可以像当年的日本一样,借助东南亚完成破局,找到更广阔的空间,化危为机。
说到东南亚,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经济严重落后,生活质量堪忧,但实际上这恰恰代表着新的增长机遇。
截至去年年底,东盟10国总人口数是6.7亿,GDP接近4万亿美元,但人均GDP还不到我们的一半。
换句话说,现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发展水平,还跟中国上世纪90年代差不多。
东南亚这将近7亿人,并不是没有消费需求,只不过现在的收入还不够,消费能力跟不上,这也是我们需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最近这几年,中国在东盟布局了大量的基建和产业投资,前段时间中越发表的联合声明里也提到,中国要帮越南建设高铁。
而随着越南铁路的建成,再加上已经建好的中老铁路、可能建成的中泰铁路,那么贯穿整个东南亚的铁路网就已经初见雏形,届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必将迎来巨大提升。
再比如产业上的帮助,制造业是越南的长项,未来中越之间也将就制造业展开合作;
印尼家里有矿,是全球最大的镍矿出产国,而镍又是制造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中资企业在印尼积极投资镍矿资源下游产业,把印尼带到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中;
泰国则是全球第二大空调生产国,现在美的、海尔等中国企业在泰国也有不少布局。
这些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都是切实可靠的帮助,而伴随东南亚的市场潜力被挖掘,对中国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机遇。
写在最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特朗普发动关税战是全球贸易的黑天鹅事件,但同时也可能是新的机遇。
东南亚7亿人口,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新的增长机遇,对现在的我们意义重大。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