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恩来火速电召一女纺织工,笑着说: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
深夜,一通电话打破了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的睡梦。电话那头,是总理周恩来急切的声音。这通深夜电话的内容,竟是要调取一位普通女纺织工的档案。不久后,这位年仅37岁的女纺织工被紧急召至北京。当她忐忑不安地站在周恩来面前时,完全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重任。"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周恩来的话,让这位来自陕西的纺织女工惊愕不已。她那次慌忙推辞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从小就在火车站捡煤渣的贫苦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这个重要岗位的?而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后,她又做出了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一、艰难的童年岁月(1938-1951)
1938年,吴桂贤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家乡饥荒连年,困苦的生活逼迫着这个年幼的女孩随家人逃荒到陕西咸阳。
在咸阳安顿下来后,一家人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父亲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有时能找到活儿,有时就只能在家里干等。母亲则带着吴桂贤和其他孩子去火车站捡煤渣。每天天不亮,母女几个就要到火车站守着。只要有蒸汽火车进站,她们就赶紧跑过去,等机车开走后,便在铁轨旁捡拾散落的煤渣。
吴桂贤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事。1945年,7岁的她看到母亲因裹小脚而走路艰难,便主动承担起了挑担子的重活。母亲挑着装满煤渣的担子往回走时,她就跟在后面,看母亲走得吃力,就抢过担子自己挑。
1947年,家里生活更加困难。父亲的零工活越来越不稳定,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9岁的吴桂贤开始独自去火车站捡煤渣,为了多捡一些,她经常顾不上吃饭。有时运气好,能在铁轨旁找到完整的煤块,她就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1岁的吴桂贤开始在附近的豆腐坊帮工,每天天不亮就去磨豆子。工钱虽然不多,但她还是坚持把挣来的钱交给父母。看到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养活,吴桂贤总想着要多为家里分担一些。
1951年春天,13岁的吴桂贤听说邻村有人去蔡家坡打工。她对父母说:"让我也出去找工作吧,挣了钱能寄回来给你们。"尽管父母不舍,但看到女儿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同意了。就这样,吴桂贤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远房姨妈家。
在姨妈家,吴桂贤白天帮着干家务,晚上就给姨妈的侄子带孩子。虽然生活清苦,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农忙时,她还会去地里帮工。就这样,吴桂贤在蔡家坡度过了人生中第一次离家打工的日子。这段经历,为她日后走向纺织厂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在纺织厂的成长之路(1951-1963)
1951年秋天,咸阳西北国棉一厂贴出了招工启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家现代化纺织厂,厂区内机器轰鸣,代表着工业化的希望。招工启事上明确规定:年龄不得低于16岁。13岁的吴桂贤站在告示牌前,踮着脚尖反复阅读每一个字。
报名那天,吴桂贤混在大人堆里,谎报了自己的年龄。招工人员一眼就看出这个娇小的姑娘年纪不够,但她坚持不肯离开。一位姓张的招工组长注意到她眼神中的坚毅,破格录用了她。就这样,吴桂贤成为了西北国棉一厂最年轻的女工。
初到车间时,吴桂贤个子太矮,够不着纺织机。老师傅们给她搭了一个木头台子,让她能站得更高些。每天工作结束后,其他工人都回宿舍休息了,她还留在车间练习穿线、接线。工友们常常能看到她一个人在车间里反复练习的身影。
1952年,厂里开办了夜校。吴桂贤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夜校学习。她从最基础的写自己的名字开始,慢慢掌握了更多的文字。每天下班后,她都会把课本放在纺织机旁边,一边干活一边背诵。
通过夜校学习,吴桂贤逐渐了解了党的政策和工人阶级的使命。1958年春天,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一个重要的机会来到了她面前。厂领导把她调到了著名的赵梦桃小组。
赵梦桃是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也是党的八大代表。在赵梦桃小组里,吴桂贤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纺织技术。赵梦桃亲自教她"一节钟巡回法",这种方法可以同时管理多台纺织机。吴桂贤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每天凌晨四点,吴桂贤就起床赶到车间。她比规定时间提前45分钟到岗,仔细检查每台机器的运转情况。下班后,她经常和工友们一起研究如何提高效率,改进工艺。在她的带动下,整个班组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1962年,赵梦桃被查出患有癌症。吴桂贤轮流值班照顾生病的姐妹。1963年6月23日,赵梦桃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纺织厂陷入悲痛。吴桂贤接过了赵梦桃的接力棒,带领小组继续前进。她把赵梦桃的工作日记仔细整理出来,根据日记中的经验总结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方法。
在这段时期,吴桂贤创造了多项纺织技术革新成果。她发明的"双手并用法",让穿线速度提高了一倍。她改进的"多锭并举法",使得一个工人可以同时操作更多的纱锭。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十二年的纺织厂生活,是吴桂贤真正的成长期。从一个只会捡煤渣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技术能手。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人,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从车间到中央的不寻常经历(1963-1975)
1963年深秋,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送到了西北国棉一厂。这份电报邀请吴桂贤作为陕西省的工人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的她,正在车间里忙着处理一台出现故障的纺织机。
第一次踏入人民大会堂时,吴桂贤还穿着厂里发的工作服。会议期间,她提出了关于改进纺织设备、提高纱线质量的建议。这些来自一线工人的意见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重视。会后,全国总工会专门召开座谈会,讨论她提出的技术改革方案。
1965年国庆节,吴桂贤被选为劳动模范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当天,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参加观礼的劳动模范。这次接见让吴桂贤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央领导。毛主席询问了她所在纺织厂的生产情况,并称赞西北地区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966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吴桂贤坚持在车间工作,带领工人们保证生产不中断。当时有人批评她"重生产、轻革命",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式。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坚持,使得西北国棉一厂在动荡时期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生产效率。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作为基层工人代表,吴桂贤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居然能够进入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多年来,她始终扎根基层,为改革纺织工业默默耕耘。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这次会议上,吴桂贤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期间,她提出了关于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建议。同时,她还就如何防止"四人帮"干扰生产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
在担任政治局候补委员期间,吴桂贤多次参加重要会议。她经常与其他高层领导就工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在一次讨论纺织工业现代化问题的会议上,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分析了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974年底,"四人帮"的气焰正盛。他们企图通过批判生产关系来干扰正常生产。吴桂贤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工人阶级要靠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价值,空谈误国。"这番话虽然冒着巨大风险,但却道出了广大工人的心声。
1975年初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深夜召见吴桂贤。在谈话中,周总理告诉她:"党中央决定让你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纺织工业。"面对这个重任,这位已经在纺织行业工作了24年的工人代表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我只懂得开机器,不懂得管理国家。"周总理回答说:"正因为你懂机器,了解工人,才让你来当副总理。"
四、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的主要贡献(1975-1980)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吴桂贤为国务院副总理。这位曾经的纺织女工正式走上了国家领导岗位。上任第一天,她就提出要到基层调研,了解纺织工业的实际情况。
就任副总理后的第一个月,吴桂贤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纺织企业。在天津第一棉纺织厂,她换上工作服,亲自操作纺织机,检查产品质量。在上海纺织研究所,她与技术人员深入探讨新型纺织设备的研发问题。每到一处,她都详细记录存在的问题,并要求随行人员整理成专题报告。
1975年4月,吴桂贤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快纺织工业技术改造的建议》。这份建议书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首先,更新落后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其次,加强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改革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
在分管纺织工业期间,吴桂贤特别重视解决一线工人的实际困难。1976年春,她发现许多纺织女工因为工作环境潮湿,患上了关节炎。她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并推动了车间通风系统的改造工程。同年夏天,她又推动建立了工人子女托管所,解决了女工们的后顾之忧。
1977年,纺织工业面临着严重的原料短缺问题。吴桂贤提出了"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策略。她带队考察了新疆棉区,与当地干部商讨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的计划。同时,她还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原料短缺开辟了新途径。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后,吴桂贤积极推动纺织工业的改革开放。她率团访问了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纺织企业,考察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国后,她主持制定了《纺织工业现代化规划纲要》,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979年,在吴桂贤的推动下,第一批中外合资纺织企业在沿海地区建立。她亲自参与谈判,确保技术引进的同时保护国家利益。这些合资企业的建立,为中国纺织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0年初,吴桂贤提出了建立纺织工人技术等级制度的建议。这一制度将工人的技术水平与工资待遇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同时,她还推动了职工培训制度的改革,建立了一批技工学校。
在担任副总理的五年中,吴桂贤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住在普通宿舍,每天步行上下班。开会时仍然穿着普通的制服,从不摆副总理的架子。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台老式纺织机,这是她要求特意保留的,用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工人的本色。
五、晚年继续为纺织工业发展建言献策(1980-2007)
1980年卸任副总理职务后,吴桂贤回到了熟悉的纺织行业。她担任了全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主席,继续关注行业发展。每个月,她都要抽时间到不同的纺织厂调研,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
1982年春,吴桂贤参与组织了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她提出了"科技兴纺"的发展思路。她建议在全国重点纺织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1985年,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外纺织品倾销导致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吴桂贤带队深入调查研究,提交了《关于提高纺织产品竞争力的建议》。她指出,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1988年,吴桂贤发起成立了"纺织工人技术创新基金"。这个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一线工人的技术创新项目。她拿出自己的积蓄作为第一笔基金,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捐助。到1990年,这个基金已经资助了上百个创新项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纺织工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已经70岁的吴桂贤再次奔波于各个纺织企业之间,帮助企业制定改革方案。她特别关注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问题,提出了"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建议。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配额即将取消,国内纺织业面临严峻挑战。吴桂贤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研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建议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注意保护民族品牌。
1998年,她参与创办了"吴桂贤纺织工人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培训下岗纺织工人掌握新技术,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学校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让工人们能够边学习边工作。三年内,学校培训了超过5000名工人。
2000年后,吴桂贤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纺织工业的发展。她经常接见来访的纺织工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每当有重要的行业会议,她都会提前做充分准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005年,在全国纺织工业现代化工作会议上,82岁的吴桂贤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她系统总结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她特别强调要重视节能环保,发展绿色纺织。
2007年初,吴桂贤最后一次到访西北国棉一厂。在这个她工作了12年的地方,她详细了解了厂里的技术改造情况。她叮嘱厂领导要善待老工人,重视技术传承,保护工业文物。这次考察后不久,她因病住院。在住院期间,她还在整理多年来收集的纺织工业资料,计划编写一本纺织工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