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熟悉又让我惊讶的巨变故乡

江右人 2023-01-28 11:06:18

每次过年回家都像是一次时空的穿越:从喧闹熙攘的大都市到安静慢节奏的小城镇,从每日忙碌的当下回到熟悉却又有点久远的往昔。

十八岁后一直长期在外,家乡的人和事有些不经意间已多年没去关注了解。这次过年回家有点见闻和感触,执笔记录分享。

1.村庄、城镇的中心化聚集

老舅家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儿童时代,那是个充满快乐回忆的地方。因为老妈这边的亲戚几乎都在村里,每年过年我和弟弟都会在那住上几天甚至一周,每天轮流拜年聚餐,和同龄的表哥表弟们玩闹,欢乐过年。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过去二十多年。而今,外公外婆都已相继故去,往昔过年拜年欢聚的热闹也已成回忆。

我外公是他们四兄弟中的兄长。曾几何时,因为人丁兴旺,外公这个大家庭在村里是占绝大多数的存在。而今,随着老一辈的故去和年轻人大量的外出发展,村里的人口和户数少了很多。原以为地处偏远又人口渐少,小山村会慢慢萎缩并最终荒芜。这次回去看看却发现,村里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原本破旧的村里还修了好几条水泥马路,甚至还新修了篮球场等设施,马路边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了解后才知道,十多年前随着村民日渐减少,村里田地出现富余甚至闲置。外地更偏远、贫瘠的村庄就有人打听是否可以迁移过来。村里合计着田地够,有人愿意来也就答应了。就这样,偏远和贫瘠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了村里,给小山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无独有偶,初五在表哥家聚餐也和亲友们聊到县城教育的一些事。表哥夫妇俩都是在县城任教的老师,一个高中,一个小学。闲聊中得知,表嫂任教的小学竟有2700多名学生。这比自己当年读小学时候县城最大的小学人数多了近3成。要知道,她所在的这所小学还是前几年新建的实验小学。其他几所原本就有的小学据说人数也有增无减。表哥所在的高中也是如此:原有的一中、二中学生人数大增,新建的三中也生源充足。

自己在外奔波多年,同龄的同学们由于大多成绩尚可,九成左右都在家乡以外的地区发展。原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城里的同龄人也多半在外,学校里的学生会减少才对。但生于千年古镇、欧阳修故里,家乡父老乡亲对子女教育尤为重视。县城周围乡镇的很多居民希望下一代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都涌向县城,拼命在县城买房落户,把孩子送到县城去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整个县的人口、财富都在急剧向县城汇集。县城的人口、建设以及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像想象中的衰退,反而比十几年前自己求学时代繁荣和兴旺得多。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只在关注全国几大城市圈的人口和资源聚集,却鲜有人看到哪怕是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人才、财富和资源也一样在快速汇聚和集中。向可触及的更好的地域和圈层迈进、汇集,从十八线小城到一线大都市,我们都一样。

这是我们这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缩影和现实体现。

2.绝大多数人没能跳出圈子,实现突破

回家过年少不了和各路亲朋好友聚会、聊聊。其中很重要的一波就是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堂哥姐弟、表哥姐弟。母亲这边有5兄妹,各种表哥姐弟不下20人,再加上更远房一些的,总人数不下30人。父亲这边少一些,堂哥姐弟各种也有10来个。

闲聊一番发现,真正通过努力跳出了原有圈子,取得较大发展突破的人很少。

生长于十八线小城,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读书考大学是最常用的人生发展升级途径。一圈了解过后,通过读大学走出去在大城市安家了的只有4个。另外还有一个算是头脑比较好使的,自己折腾创业小有所成,年薪百万,豪车满院,算是出人头地。其余的基本都是各有自己的小康生活,但算不上有太大的进步和突破。

或许现实就是如此,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跳出自己的圈子实现突破,我们的社会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3.经济物质条件的显著提升

回乡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感触是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水准这些年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平坦的水泥路修进了远离城镇的小山村,路两边也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路灯。即便是比较偏远的乡村,也都有满格的4G信号(联通)。村里路边和各家小院也几乎户户停着小汽车。其余的吃穿用等方面也是明显的有了进步和提高。

十多年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国家的强盛惠及普通大众,社会的发展进步触目可见。

时间总是那么的快,虽然不太喜欢家乡湿冷气候,却依然有点不舍离去。故乡养育我成长,我的童年和青春回忆也永远留在了故乡。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