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患癌去世,邓小平电令:人已死了,就叫顾问吧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23 13:40:41

【前言】

王近山在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期间因癌症去世。然而,在他曾经的战友和下属眼中,他的职务与他所立下的显赫军功并不匹配。他们普遍认为,以王近山的军事才能和贡献,理应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广泛的认可。这种看法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私下讨论的话题。尽管官方职位有限,但王近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和声望远远超出了他的实际职务范围。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个人的离去,更是一段传奇的终结,让许多熟悉他事迹的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聂凤智接替丁盛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后,他清楚王近山并非普通的“副参谋长”。因此,在撰写王近山的悼词时,聂凤智反复推敲,并主动向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寻求协助,肖永银当时正前来为王近山送行。

肖永银审阅了悼词文稿,进行了调整修订,随后通过传真将修改稿发送至邓小平办公室。最终,邓小平作出了批准决定。

【王近山遭到雷霆降级】

1955年夏天,新中国首次举办授衔典礼。众多将领面带喜色,唯有王近山因个人情感问题情绪低落。当他接过中将肩章的那一刻,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王近山对妻子韩岫岩的妹妹产生了特殊感情,这一变化始于一个未知的时间点。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他与妻子的关系迅速恶化,陷入了长时间的冷漠状态。得知真相的韩岫岩感到极度伤心,决定向组织提交一份正式的申诉,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寻求公正的回应。她期待组织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真相终于大白。然而,韩岫岩的妹妹因种种原因,最终完全淡出了王近山的生活。王近山日渐消瘦,向组织提交了离婚申请。在等待上级批复期间,家中的保姆黄振荣目睹他苍老的模样,不由自主地给予了他温暖的关怀和悉心照料。

不久后,王近山收到了一封“最后通牒”:如果他愿意撤回离婚申请,事情可以就此了结;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分。

王近山的老部下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劝他:“王司令,咱们都盼着跟着你再创辉煌,你就别坚持离婚了,好不好?至少等局势稳定些再说吧。现在能不能先收回你的决定?”

王近山正色回应:“这样的建议不合适。我绝不会对组织隐瞒实情。我王近山行事光明磊落,组织对我作出任何决定,我都坦然接受。”

事已至此,局面无法挽回。很快,王近山受到的处罚决定如下:他被免去了大军区副司令员的职位,行政级别降为副军职,相当于从中将降为大校;同时被开除党籍,并被调派到河南的一个农场担任副场长。

临行前,黄振荣帮王近山整理行李,平静地表示:“首长,我随您一起走。”

王近山稍作停顿,语气平静地回应:“小黄,别犯糊涂,我要去的是个偏远农场,条件很艰苦。”

黄振荣急切地表示:"领导,我决心追随您,永远不离开。"

王近山原本不同意黄振荣的要求,但最终还是妥协,同意她一同前往农场。到达目的地后,两人迅速决定结婚,婚礼举行得相当仓促。

【王近山被许世友安排到南京任职】

王近山在农场工作时,因战时的腿部旧伤加剧,决定前往北京治疗。1965年8月的一天,他来到各省市驻京联办的一个办公室,表明身份后,前六纵政治部秘书蔡捷立即出来迎接。

在第六纵队时期,蔡捷与王近山经常畅聊,两人关系十分亲密。新中国成立后,蔡捷被调往地方工作,长期驻守北京,因此对王近山职务变动的前因后果相当清楚。得知老领导即将到京的消息,他内心十分兴奋。

刚一碰头,两人便热络地寒暄起来。蔡捷带着关心的语气询问道:“王司令,最近过得怎么样?”

王近山语气平和,直言不讳地表示:

终于卸下重担,回归田园生活了。我最近还掌握了葡萄嫁接技术,是不是挺意外的?另外,农场的苹果今年大丰收,希望老战友们能帮忙推销一些。虽然我曾犯过错误,但如今只想尽己所能,为党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王近山坦率而积极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蔡捷。蔡捷接着关切地询问:“王司令,您的健康状况如何?”

王近山直接说明了来意。他之前一直在北京医院就诊,但最近各医院更新了医疗证件,他没能及时更换,导致现在没有医院愿意接收他进行治疗。

蔡捷听完后,心里有些不舒服。他安慰王近山别太担心,表示自己会直接找河南驻京办事处沟通。蔡捷明确表态:“只要是您的事,我一定尽全力办好。”这番话让王近山深受触动。

在解决了医疗问题后,王近山表示:“这次来北京机会难得,我想顺道去看看谢觉哉老先生。”

蔡捷特别强调,最好提前沟通好。

王近山有些尴尬地承认,他手头有谢老家的电话号码,却对如何拨打电话感到困惑。

蔡捷半开玩笑地表示,你当了领导后,这些琐事都不亲自动手了。接着,蔡捷根据王近山给的号码,给谢老打了个电话。

王定国在电话里听到谢近山到了,立刻回应说:“他到了是吧?好的,让他稍等,我们这就派车去接他。”

王近山发现,尽管他被调往农场,但北京的朋友们并未因此冷落他。相反,他过去的战友和上级领导都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关心。

毛主席看着许世友,笑着问道:“哪位?”

许世友表示:"王近山和周志坚两人确实犯了错误,但处分过重,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毛主席立即回应:“可以,让恩来同志去安排。但你们打算让哪个部队接收他们?”

许世友主动提出:“王近山,我来负责!”

王近山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农场。大家听说后,都为“老王”感到高兴。那天,他住的小屋里挤满了来送行的人,还带来了农场自产的土特产。

王近山看着眼前质朴的乡亲们,眼中泛着泪光,动情地说道:"说实话,我也不想走!但我王近山这辈子都是党的人,从生到死都忠于党,必须听从组织安排。这些礼物你们都带回去吧,农场不可能搬到南京去,你们的心意我收下了。"

1969年7月,王近山和妻子乘坐火车前往南京。抵达车站时,王近山惊讶地发现,三位高级军官已经在站台上等候。这三人分别是27军军长尤太忠、60军军长吴仕宏以及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

王近山望着面前的16旅和18旅的两位旅长,心里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他对尤军长、吴军长和肖司令说道:“你们几位辛苦了。其实没必要来这么多人,我也没什么东西要带。”

尤太忠随即回应道:“您这么说就太客气了。许司令已经安排好了,明天在中山陵8号准备了一场宴席,专门为你们接风。”

次日,许世友设宴款待王近山及其夫人。席间,许世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以老战友的口吻对王近山说道:"近山,作战和战备的事就交给你了。"王近山随即点头应允。

不久后,王近山前往江苏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并重新获得了党籍。紧接着,他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尽管腿部有伤,他仍坚持在半年内走遍了南京军区的漫长海防线。

曾担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的郭涛将军,在回忆与王近山共事的经历时,这样评价道:“王近山同志在勘察地形时,绝不只是随便看看,敷衍了事。只要是他觉得对军事行动有帮助的地点,他必定亲自前往,仔细研究,认真分析。”

郭涛回忆说,王近山身体多处受伤,消化系统也不好。因此,他在旅途中常常腹泻。有一次在车上,王近山突然让司机停车。郭涛以为他又要上厕所,但下车后,王近山却对郭涛说:“你也下来。”

郭涛离开后,王近山指着路边几座不起眼的小山说道:“这些山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在战斗中能有效阻挡敌人前进,发挥重要作用。”郭涛听完,深受启发。

郭涛跟着王近山干活,压力不小。王近山肚子里有货,看地形的时候,嘴里不停念叨着当地的风俗、历史,还有打仗的事儿,话题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

王近山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特别喜欢研究地图。他常常拿着地图一动不动地看上好几个小时,还在上面画满了各种大小的圆圈。郭涛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依然印象深刻:“那时候,王近山就像在准备一场大战,全身心投入战备工作,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王近山担任副参谋长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战策略。这些方案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得到了同僚们的一致好评。他的军事见解独到,为部队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军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王近山患癌去世,邓小平为其悼词最终拍板】

1974年,南京军区的一位高级将领在一次司政后机关干部大会上,直接对许世友司令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面对这一局面,王近山迅速反应,以有力的理由中断了会议的进程。

会议结束后,王近山满心不快地回到家中。他暗自思忖,连许司令这样的人物都难逃牵连。越想越觉得心中郁结,腹部突然剧痛难忍。妻子黄振荣察觉到他神色异常,立即拨打电话,将他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医院确诊王近山患有贲门癌。这一情况被上报后,邓小平立即做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王近山,如果当地条件有限,就把他转到北京治疗!”

得知王近山的消息后,他的昔日战友和下属们心情十分低落。当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的李德生立刻让秘书去采购一些优质红参,并尽快送往南京。

王近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手里拿着17旅旅长不远千里特意送来的红参,心中感慨万千。住院的日子里,他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战火纷飞岁月中的种种往事。

那天,王近山正在思考,突然被军区作战部的一位科长打断了。科长告诉他,郭涛部长因为发高烧,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科长此行的任务就是护送郭部长就医,并顺道探望王副参谋长。听到这个消息,王近山立刻前往病房看望郭涛。

王近山康复后,立即投入了繁忙的工作。很快,肖永银因局势变动被调离南京军区。作为老上级,王近山在送别会上主动为肖永银举杯饯行。谁也没料到,这竟是两位老战友最后一次共饮。

王近山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他神志不清的间歇,他突然向守在床边的儿子王少峰发问:“对方来了多少人?我们这边派谁去应对?”

王少峰提到:“李德生已经晋升了!”王近山听到这个消息后,轻松地说:“德生升职了,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将军去世。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的肖永银得知消息后,立即从武汉赶往南京。面对王近山的遗体,肖永银难掩悲痛,泪水夺眶而出。他感慨地说道:“王司令,您走得太匆忙了!”

六纵队的政委杜义德也专程来为王司令员送别。当他见到肖永银时,还没说话,声音就已经哽咽了。大家心里都明白,王近山的离开让这些老战友们感到无比痛心。在他们看来,王近山为革命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远超过他所得到的荣誉和回报。

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认为,王近山将军身份特殊,对其最终评价需要慎重处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让肖永银负责撰写悼词。聂凤智对肖永银说:“你熟悉王近山的情况,这份悼词由你来写最合适,其他人可能难以胜任。”

肖永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在撰写悼词的过程中,他脑海中浮现出王近山那充满活力的形象。当提及王近山的职务时,肖永银感到犹豫,认为“副”这个字眼显得格外刺目。他认为,像王近山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仅以“副参谋长”来概括其一生显然不够尊重。因此,他果断地将“副”字删去。

不过,肖永银并没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调整。他让人把写好的悼词送给邓小平审阅,并在开头加了一句:“请邓主席过目。”没过多久,邓小平就回了电话,说话很直接:“人都去世了,没必要搞这些形式,就称顾问吧。”

邓小平在重新掌权后,得知王近山早逝的消息,内心十分沉痛。他在相关指示中表达了对这位得力干将的深切怀念与惋惜。王近山去世十五年后,邓小平亲自为他写下“一代战将”的题词,以此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