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什么症状?

忆彤评健康 2024-11-03 22:32:45

60岁的老陈,退休生活简单惬意,平日里和邻居下棋、溜达、养花,时不时还打打太极。但最近,他总是觉得肚子胀,排便不太通畅,偶尔下腹部会隐隐作痛。家人劝他去检查,可他不以为然,总觉得肠胃没有大问题,还笑着说“老肠胃还能坏到哪里去?”但身体的不适感逐渐加重,甚至有时候好几天才上一次厕所,便意模糊,便便形状变得细长。老伴儿一再坚持,他才不情不愿地去医院。

在消化科医生的建议下,老陈做了肠镜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的肠道里有多个息肉,其中部分息肉已出现病变迹象。医生告诉老陈,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息肉可能会有癌变的风险。听到“癌变”两个字,老陈吓得脸色煞白。让他更困惑的是,他居然没有太多症状,这些息肉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肠道里会长出这些不受欢迎的“小东西”?

通过老陈的经历,我们不得不思考:肠道为什么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是否会有早期症状?能否通过日常管理来预防这些息肉的发生?

第一部分:肠道为什么容易长“息肉”?息肉是什么?肠道息肉为何常见?

在进入“息肉”的话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息肉。简单来说,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异常增生的组织,通常呈现为一个小突起。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恶变成为癌症。肠道尤其容易长息肉,原因之一是肠壁细胞生长和脱落的速度较快,受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息肉的发生率高。

“肠道息肉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显著提高。年龄的增长让肠道细胞更新变慢,息肉发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肠道息肉的常见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息肉的产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息肉的形成风险。比如,红肉、加工肉类等食物与肠道息肉的发生有着直接关联。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方式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导致便秘,加重肠道负担,促进息肉生长。遗传因素:一些肠道息肉的形成与家族遗传有很大关系。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会长出大量息肉,这种息肉恶变率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慢性肠道炎症:如果肠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反复刺激肠黏膜,导致黏膜异常增生,增加息肉的形成风险。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息肉的发生率。比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都会影响肠道健康。

根据《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肠道息肉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加。数据显示,很多息肉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导致许多患者发现时息肉已经发展到较大的程度,甚至发生癌变。第二部分:肠道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息肉的“隐秘性”:无症状期的潜在风险

许多息肉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这让它们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就像老陈的经历一样,许多人直到体检时才发现自己肠道内长满了息肉。这种“无声无息”正是息肉发展的一个关键风险,一旦息肉未被早期发现并去除,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会逐渐增大,甚至产生病变。

“肠道息肉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这正是许多患者忽视它的原因。特别是有家族病史、慢性肠道疾病的患者,更应定期检查,以避免息肉恶化。”息肉增大时可能出现的症状

虽然大多数息肉早期没有症状,但随着息肉逐渐增大,它们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感。以下是息肉增大时可能出现的几种常见表现:

大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或是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如变细、变扁)。如果息肉增大或位置特殊,可能会阻碍肠道内的正常排便,导致便秘或便形异常。腹痛或腹胀:增大的息肉会刺激肠道壁,导致局部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隐痛或胀气。尤其是较大的息肉会对肠道造成物理性阻碍,带来腹部不适。便血:这是较为典型的息肉症状。当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表面的血管可能因摩擦肠壁而破裂,导致便血。便血的颜色通常为暗红色,便中会带有粘液。贫血、乏力:长期便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会逐渐感到乏力、脸色苍白。这是息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信号,需要立即就医。

曾有一位患者因为长期大便带血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肠镜检查发现直肠内存在多个息肉,其中部分息肉已发生病变,医生建议立即切除。不同位置的息肉带来的特殊症状

息肉的位置不同,可能带来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直肠息肉:通常表现为便血和排便疼痛。结肠息肉:可能引起腹痛、腹胀,同时影响大便形状。盲肠息肉:症状不明显,但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发隐匿性的便血。

不同位置的息肉症状各异,患者应注意自己的身体信号,并定期做肠道检查。

第三部分:如何发现和预防肠道息肉?肠道息肉的检测方法

如果怀疑肠道内有息肉,最有效的检测方法包括:

肠镜检查:肠镜是目前检测肠道息肉的“金标准”。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存在,并在检查过程中进行活检甚至切除。CT结肠成像:对不适合做肠镜的患者,可以选择CT结肠成像,但准确性相对较低,不能替代肠镜。便隐血试验:如果便血量少,肉眼难以察觉,可以通过便隐血试验检测。这项检测适合初筛,但结果阳性者通常需进一步肠镜检查。医生建议:消化科医生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好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特别是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应尽早开始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第三部分:如何发现和预防肠道息肉?预防肠道息肉的日常管理

肠道息肉的形成固然有其不可控的因素,如遗传和年龄,但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息肉的发生率。以下是一些简单有效的日常管理方法,有助于保护肠道健康。

健康饮食饮食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高纤维饮食(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食物和废物更快地通过肠道,减少有害物质对肠壁的刺激。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有助于降低肠道息肉的发生率。同时,应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因为这些食品被认为与肠道息肉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营养师建议:每天摄入至少25克的膳食纤维。比如,一碗燕麦粥加一个苹果和一些杏仁,就能提供一天膳食纤维需求的很大部分。同时,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如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对减少肠道损伤有积极作用。适度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帮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帮助降低肠道息肉和肠癌的风险。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肠道内的炎症反应,加重肠黏膜的负担,进而提高息肉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吸烟者患肠道息肉的概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而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增加肠道息肉和癌变的风险。因此,为了肠道健康,应尽量避免吸烟,减少饮酒。定期体检定期的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息肉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有肠道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医生通常建议在50岁后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或者根据病史和个人体质适当提前开始筛查。医生建议:有慢性炎症性肠病、糖尿病或其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或有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考虑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筛查。

息肉的处理方法:切除与随访

当发现肠道息肉后,医生通常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组织学特征来决定治疗方式。

肠镜下切除对于大部分息肉来说,肠镜下切除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多为良性息肉,可以在检查中直接切除。切除后的息肉会送去病理检查,以确认是否有恶变倾向。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多发息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步切除,确保切除彻底。随访观察有些小的良性息肉,尤其是位置较深且生长缓慢的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随访观察而不立即切除。定期随访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息肉的生长情况,一旦息肉出现异常增大或病变迹象,可以及时处理。预防性切除与家族性息肉综合症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性息肉病,患者的肠道内可能会出现大量息肉,恶变风险较高。对于此类患者,医生通常建议进行预防性切除,甚至进行部分结肠切除,以降低恶变的风险。以老陈为例,他的肠道息肉较多,医生建议将大部分息肉切除,但对于一些较小的良性息肉则建议定期随访,每年复查一次,以便观察息肉的生长情况。

结尾:关注肠道健康,息肉防治要趁早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健康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尤其是息肉这个常见问题。息肉虽然看似“无害”,但它的隐秘性和恶变风险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的体检和科学的息肉管理,能有效降低息肉的发生风险,甚至防患于未然。

像老陈这样的中老年人,切不可因为“没感觉到不舒服”就忽视体检。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肠道健康,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守护好自己的健康生活。

文/幕白

2 阅读: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