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亭序史
编辑|兰亭序史
这几年经济大环境不太好,就业数据上看起来也不是很乐观,很多高校大学生刚一毕业,就直接面临了失业的境遇。
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学子,在网上吐槽就业难的问题。
可国家这回却是一反常态的用了重话,并在人民日报上“怒批”了,某些当代大学生的行为。
甚至直言,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信源来自人民日报,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你在大学里真的学了么?上课时,清醒时间没有发呆时间多。平日里,睡眠时间没有玩手机时间多。课下时,学习专业知识时间没有刷剧时间多。
考试时,没有划重点就不会考。就算给了重点,没有复印同学的答案,也还是不会背。
毕业时,填写特长完全说不上来,耗费最多大学时光的事情,完全不敢也羞于写到简历上。
专业课上,动手的能力没有练熟,动脑的理论又没有搞透,遇到啥事情都是一知半解,得过且过。
这样出来的大学生,你要是企业老板你敢招么?你敢用么?
虽然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如此,但这样子的大学生在中国的校园里,也肯定绝非个例。
说到底,学生最终都要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走向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的。
在大学里的学习是提升思维能力,掌握理论知识,而各种的实习、实践则是从校园,向真正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
但是有太多的大学生,在一遇到实习的时候就想着开假证明蒙混,在面对各种评先、评奖的时候,想办法走些捷径。
这些在单纯的校园里,也许没有人和你较真,但真的从校园走出的那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不自信。
当你还是学生时,你还有理由向父母伸手要钱,可步入了社会上,你迟早要面对现实。
之前别人埋头学习的时候,你打游戏、刷剧自由的飞起,别人累死累活挤时间兼职实习的时候,你躲在宿舍睡懒觉。
可大学总有毕业的那天,你过去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当别人拿着填满的简历四处面试的时候,你那空白的、无话可写的简历,怎么可能打动企业面试官。
都说学习成绩不是万能的,大学文凭也不过是块“敲门砖”。但大学本身却是国家重金投入的对象,各种免费资源,其实只有你离开校园的那天才知道珍贵。
专业能力不突出,你可以锻炼个人交流能力,可以锻炼办事细心的能力,可以锻炼写作,锻炼文学素养,乃至于发展人际关系都成。
只要你在大学的时间里,某方面能力切实的得到了提升,那么你就对得起你的大学生活,你也必定能在毕业季的时候找到满意的工作。
说起来,如今的大学生并不是非得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致力于本专业并做出卓越成绩。
跨专业入行,学科交叉就业,或者干脆直接自主创业,国家都是大力鼓励且支持的。
那么,为啥明明如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包容度更广了,这些学生反而看起来更不上进了呢?
难道真的是大学教育上出了问题么?
个人感觉其实不然,我认为是学生在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心态上变了。
考大学的心态变了!国家自77年恢复高考,到如今已经快50年了。可要说哪届高考出来的人才最多,那必须得是公认的“老三届”。
在特殊时期下,2000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猛地知道了可以重新高考改命后,那种爆发出的学习动力,估计是如今的后来者很难想象的。
要知道,77届的大学录取率只有1%不到,13年积累下的学子,只能竞争计划招生的20万名额。
当年能考上的,要么是中间自主学习不辍的人,要么就是学习能力极强,极有天赋的。
那才算是真正的优中选优,将人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到了极致。
可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已经数次进行了扩招。尽管现在升学的压力依旧的大,可是相较于过往还是难度降低了。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高中教育和面临的高考,全部都是有迹可循的应试教育。
当然了,我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而是这种应试有个天生的弊端,那就是一切以考试为导向。
从上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高考,这期间孩子们经历最多的就属考试了,所熟悉所擅长的也是面对应试。
可是现实社会是复杂的,是动态的,它不像你独自埋头背背题、偷摸下下苦工就能取得表扬和“胜利”的。
这里面更考教的其实是综合的实力,或者是某一方面突出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多还不如专精一门呢。
早些年的高考生,大部分都非独生子女,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打小同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就完成了,部分的社会化实践。
他们在高考前就接触到了社会的残酷,甚至都是经历了社会的捶打,他们要么是有了坚定的目标要去实现,要么就是有强大的动力去逆天改命。
这也是为啥“老三届”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都成为了领军人物的原因。
他们在上大学之初就已经内心明了,他们会更加的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可如今,很多情况却是恰恰相反了。不少大学生直到毕业了,都还不清楚自己为啥来上大学。
好像这一切就是人生中按部就班的一部分,其他人都在上学、考学,你也就随着大流一路走了下来。
其实这从根本上就错了。
你上学的唯一原因就是,懂一些些做人的道理,学会一技之长,从而在这社会上奉献出一份力量,从而换取一份相应的回报,进而过好你自己的一生。
每个人都不是子女的前传,也不是父母的序章,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终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这中间的上学和学习,就是为这个铺路和服务的。
比较适合埋头搞科研的就走学术的路,比较擅交际沟通的,就多去与人打交道。
尽量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极力的拉升自己的短板,这就是你在大学期间,在真正步入社会求职之前该做的事情。
像那种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彻底放飞自我的学生,纯属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
当然,大学生本就是肆意的时候,偶尔的放飞毫无问题,但要学会规划时间,学会自我的约束。
毫无底线的放纵,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作为一个成人,作为未来步入家庭、工作岗位来讲,都是毫不可取的。
大学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过渡阶段,要是这段时间没有把握好,很可能十多年的苦读全部功亏一篑。
高考各奔东西的同学们,多年后回首总会有些在二、三本学校逆袭成功的例子,同样也会有去了好学校但最后沉沦的反面典型。
我们不能奢求每个大学生,都有当年那代人的斗志,但至少要及早懂得自己为自己负责的道理。
如今,官媒说出了这么重的话,很自然的让诸多大学生感到极为的不舒服。
甚至于他们也能列出一系列的理由,表明这不单单是他们的个人问题,而多方面影响造成的。
那么,客观公正的讲,这个现象到底是自身原因多还是社会原因多呢?
外界能帮大学生点啥?素质教育这件事,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但循序渐进的推行自然有它的道理。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多次实施了大学扩招,但依然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进大学的愿望。尤其是各个省市之间确实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平衡等诸多现实问题,
不过,高考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仍是最公平晋升途径的代表意义,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既然有太多人靠着这条路改命,那就自然会有太多家庭再次投入更多心力,也不可避免的会在日常中教育走形。
孩子只要负责学习就好,其他全都别管,这种情况在现实家庭中很普遍,这也人为的让孩子与社会软脱节了。
有时候保护的太好不一定是好事,就像我们得流感一样,虽然会有阵痛但同样也会在过后,产生抗体。
如果把一个人放在无菌舱生活太久后,突然有一天把他放到现实中,那他一定会出大问题的。
大学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个环境和习惯的问题。
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一个自我学习的能力,也许从长远来看,比一时的高考成绩更出色。
再就是,从学校和国家层面,及早的干预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和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有榜样,有目标,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很多大学生放纵自我,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身边完全找不到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也看不到人生奋斗的动力。
从小树立一个方向,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分散孩子们的精力,更好的接触这个社会,让他知道人生不只是考试和上学,还有更多的奇妙和困难。
后记国家发声,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两个的个例,但我们也不能对这些尚未涉足社会的学生一棍子打死。
很多事情,不是他们不去做,而是在人生迷茫期缺少一个合格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