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南京!87年,我们从未忘记

墨香染流念 2024-12-13 12:02:34

《南京 Nanking》这部纪录片,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那段不忍直视却又绝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让每一位观者在观影后,内心都久久无法平静,犹如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思绪随之飘向那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历史深处。

01

影片伊始,那城墙上的长镜头便如同一把时间的钥匙,开启了通往过去与现在的大门。黄昏时分,逆光下的城墙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苦难。

随着镜头的缓缓下移,光线明媚的现代南京逐渐映入眼帘,与即将展现的黑暗历史影调形成了鲜明至极的对比,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恍如隔世” 四个字在此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独特的镜头语言,瞬间就将观众带入了一种凝重而又深沉的氛围之中,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南京这座城市所经历的起起落落、荣与辱的巨大变迁。

当影片的画卷徐徐展开,南京大屠杀那惨绝人寰的场景如同一幅幅地狱图呈现在眼前。

无数中国人在观看这部片子过程中,泪水都会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从中间开始,几乎是用手紧紧捂着嘴唇,生怕自己的抽泣声会惊扰到那些在历史中受难的灵魂,而眼泪却像决堤的洪水,先于意识奔涌而出,肆意地在脸颊上流淌。

这般不受控制的哭泣是为了这纪录片中所还原的南京大屠杀的真实与惨烈,为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鲜活生命。

影片中穿插的人物故事与回忆,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而又沉重的明珠,串联起了整个历史叙事的项链。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回忆起母亲的遭遇时泣不成声,他的母亲身中数刀,却依然强忍着剧痛抱着小弟弟喂奶,小弟弟懵懂无知,还在贪婪地吮吸着母亲最后的爱与生命的滋养,直至母亲的生命悄然消逝。

这伟大的母爱,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显得如此悲壮而又震撼人心,让人在悲痛之中不禁对生命的坚韧与母爱的伟大肃然起敬。

而张纯如,这位勇敢无畏的女士,她以笔为剑,以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使命,公开誓言挑战社会的不正义。

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浩劫知之甚少。他们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知道被纳粹屠杀的百万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德国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二战期间,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怎样的暴行。

成书后,她又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

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后来她患上忧郁症。2004年,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时年36岁。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有这样的片段:

在他的前面两排俘虏中,有一位孕妇开始为自己的生命抗争,她拼命的抓打那个试图将她拖出去强奸的士兵,拼命反抗。没有人过去帮她,最后,那个士兵将她杀死并用刺刀剖开了她的肚子,不仅扯出了她的肠子,甚至将蠕动的胎儿也挑了出来。

下面这是永富角户,曾经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话。

几乎没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婴儿,活活把他们扔进开水锅里,”永富说,“他们结帮奸淫12岁到80岁的妇女,一旦她们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性要求,就把她们杀死。我砍过人头,饿死过人,也烧死过人,还活埋过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这真可怕,我简直成了动物并干了那些无人性的事。实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当时的暴行。我真是个魔鬼。

她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南京大屠杀历史悲剧的生动写照,是那段黑暗岁月在个体生命上留下的深深烙印,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份历史伤痛的沉重与不堪负荷。

02

还记得有人曾在观影结束,灯光亮起的那一刻,高呼 “打倒日本”。这一声呐喊,固然饱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但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以及中日关系。

我们不能忘却 “勿忘国耻” 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但同时也要警惕 “愤青误国” 的危险倾向。网络上充斥着太多自以为是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被盲目的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蒙蔽,而丧失了最为关键的 “客观” 态度。

这部美国纪录片,无论其背后是否有着其他的意图或所谓的 “居心叵测”,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与张纯如的著作一样,成功地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昭告了全世界。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应被情感的洪流所淹没,也不应被政治的偏见所扭曲。

只有当我们秉持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历史时,历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明灯,而非煽动仇恨的工具。

影片中外国救助者的身影和他们的故事,无疑为这部充满黑暗与绝望的纪录片注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的曙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

他们没有将自己的行为拔高到国际主义的崇高境界,而仅仅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良知与人性的本能。在面对南京城中那无数受苦受难的众生时,他们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坐视不理。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的黑暗时刻,依然有着人性的光辉在顽强地闪耀。

就如同电影中那位外国讲述者所说,他并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当时日本的政策。

这种基于人道主义和人性立场的观点,提醒着我们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仇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平等与尊严。

因为在战争的巨轮之下,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无辜百姓,都成为了受害者,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与磨难都是相同的,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无情践踏。

就像广岛的百姓,他们同样在战争的灾难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并非死有余辜。

战争,是全人类的悲剧,我们真正应该痛恨的,是战争本身所带来的破坏与毁灭,是人性在战争中所迷失的方向。

03

当我们把目光从南京大屠杀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暂时抽离,回顾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战争与杀戮似乎如影随形。

远有项羽火烧阿房宫,那熊熊大火不仅烧毁了壮丽的宫殿建筑,更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慕容冲因童年阴影而血洗长安城,让那座曾经繁华的都市沦为一片血海。

近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入关后的暴行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农民起义军在攻城之后,往往也因缺乏更高的觉悟而许诺手下恣意抢劫财富与女人,使得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从未停止。

《南京 Nanking》它的受众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它的性质是一部严谨的纪录片而非带有强烈政治色彩或民族主义倾向的宣传片。

它的目的单纯而又伟大,那就是向全世界宣告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存在,让这段被岁月尘封、被某些势力妄图掩盖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它让我们在铭记历史仇恨的同时,也引导我们去思考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民族与世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更加包容、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让我们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缅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同时也向那些在黑暗中坚守人性光辉的人们致敬。

愿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着这片大地,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尊重与关爱的环境中绽放光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