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指的什么,“三不知”又有什么含义?

一点儿历史事 2023-07-30 11:36:33

所谓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指的什么,“三不知”又有什么含义?

估计现代的大家对于“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绝对早有耳闻,甚至是“耳熟能详”。

那问题来了,所谓的“一问三不知”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缘起

关于“一问三不知”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左传》。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公元前468年,晋国派遣大军攻打郑国。

郑国国力弱小,无力抵抗晋国的大军,只好求助于齐国。

作为“首封”(周武王建国时就册封齐国)和老牌强国,齐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于是,齐王也派遣大将陈成子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郑国赶了过去,只不过齐国的目的是“救援”,晋国的目的是“攻占”。

陈成子刚到郑国,有一个“不太聪明”的属下荀寅就来慌慌张张地汇报军情:

“臣刚才在外边得到可靠消息,晋国已经出动了一千辆战车,企图偷袭我们的营地,把我们全部消灭掉。”

陈成子听到消息后,并没有慌乱,反而大怒,痛斥荀寅说:“我们出发前国君再三叮嘱“不要害怕对方大军,更不要我目追赶敌军”,怎么到了你这里就慌张成这个样子。”

“大敌当前,你竟然说出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是什么居心,回国之后,我一定会把你的话如实告知齐王。”

荀寅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也太过于慌张和鲁莽了,于是赶紧反思自己,并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

君子在策划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把事情的起因(始)、发展的过程(中)及其最后的结果(终)全部考虑清楚,才能向领导汇报。

而现在我这三件事情都没有了解清楚,就慌慌张张地向您汇报,确实做得不好。

以上就是关于“一问三不知”最早的记载和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问三不知”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发展

让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在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

当某个人无法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差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大家通常就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他。

还有一种含义出现在《红楼梦》中,贾府中许多人对于自己不关心或者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常常会袖手旁观,哪怕知晓事情缘由也“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这段话是王熙凤向平儿讨论贾府中的人时,所说的。

前一个形容“林黛玉”,后一个则形容“薛宝钗”。

跟林黛玉相比,薛宝钗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什么叫“城府”。

对于许多事情,薛宝钗都有独立甚至可以说是“独到”的见解。

但薛宝钗很谨慎,对于自己的观点,她一般都三缄其口,甚至从来不表达出来。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薛宝钗这样的人呢?

3.扩展

关于这个“一问三不知”本身,我们还可以扩展许多“知识点”。

“三”在古人眼里一般都是虚数,表示很多。

所谓的“三不知”大家还可以理解为“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不了解”。

比如说一些警察在破案的时候,想要寻找目击证人,结果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场的人。

这个人没有在意当时的事情,就可以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他。

孔夫子后来也提到过“三不知”,具体记载见于《论语》。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在这里,孔子用“命”、“礼”、“言”来解释“三不知”。

由于孔夫子对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力空前绝后,所以近现代许多史学大师认为这才是“三不知”真正的出处。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