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非遗保护先进案例系列报道之集体篇(一)

天眼新闻 2025-01-01 01:41:41

贵阳市的非遗进校园。赵松 摄

近期,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文化和旅游部决定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其中贵州有4家单位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7人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本次系列报道将向读者们一展他们的风采,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村超”现场表演非遗苗族木鼓舞。王炳真

非遗与体旅融合,用“村超”展示非遗魅力——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在榕江,点燃人们激情的“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还是一个巨大的非遗展示平台。借助贵州“村超”赛事,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展演《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等150余个非遗节目,赛事期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519.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86亿元,约6万余人参与贵州“村超”巡游、民族节目展演等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村超活力四射……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榕江县乐里镇一家侗族服饰工坊。蒋佐仙 摄

“村超”的非遗展演只是榕江县非遗保护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榕江县推动11家非遗工坊建设,开发有蓝染家居、染花集等400多种产品,通过传统技艺与“村超”文化相融合,开发非遗文创系列产品以及“村超”足球衍生产品200余种。“村超”赛事期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非遗产品销售额达到1600万。

此外,榕江拓宽非遗传承实践空间,重点围绕大利侗寨、宰荡侗寨、加宜苗寨、乐里侗寨、三宝侗寨策划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业态,带动800余人就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推动薪火相传,以校园为基地,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民族歌舞等课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文化血脉,是贵州非遗与体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贵阳市的非遗进校园。赵松 摄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刀武术”传承人徐影(前)在“苗刀武术”展示。赵松 摄

非遗数字化,用新媒体宣传非遗——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记录是传承非遗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将非遗记录数字化可以使非遗更好的研究和保护。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数字化记录成绩突出,不仅建成了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含数据存储、展示、数字地图、可视化等功能,2019年完成硬件升级和2次非遗数据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发升级。同时,完成了近60TB非遗数字资源的著录工作。

人们在贵阳市南明区举办的“非遗进社区文化共传承”活动现场观赏非遗工艺品。赵松 摄

中心开展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贵阳市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保护”项目,共采集1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音、视、图、文数字资源约59TB。此外,中心重视非遗资源的挖掘和名录建设,2018年以来参与认定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6项、代表性传承人121名。

在非遗的理论研究方面,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中心设立非遗理论研究单列课题,取得11项一般课题、6项重大课题和2项自筹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力夯实了非遗保护基础性工作。

对非遗的宣传上,中心连续两年牵头开展“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策划和拍摄工作,其中2022年拍摄的“养龙司玩龙灯”短视频入选文旅部征集案例并在文旅部官网展播。并且顺应当前新媒体潮流,利用微信公众号“贵阳非遗”,抖音、小红书“非遗里的贵阳”宣传贵阳的非遗以及保护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孙晋楠

编辑 | 刘霜

二审 | 张芬

三审 | 赵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