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讀聽·評述|从监狱到直播间 "犯罪网红"的路为何走不通?

卿晨璟靓从“通缉犯”到“被封主播”的闹剧,折射出当下网络生态中一种危险的倾向——将犯罪经历娱乐化、流量化,甚至试图将其转

卿晨璟靓从“通缉犯”到“被封主播”的闹剧,折射出当下网络生态中一种危险的倾向——将犯罪经历娱乐化、流量化,甚至试图将其转化为牟利工具。这种趋势不仅扭曲了社会价值观,更可能消解司法的严肃性,必须引起警惕。

犯罪不是“人设”,更不该成为“财富密码”。近年来,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打造“浪子回头”人设,有的分享“监狱生活”,有的甚至隐晦炫耀犯罪经历。这种操作看似是“坦诚面对过去”,实则是在消费犯罪,利用公众猎奇心理博取关注。

卿晨璟靓的案例尤为典型——她因“高颜值通缉照”走红,出狱后试图将这段经历转化为流量。但法律惩戒的目的在于改造,而非让犯罪成为个人营销的噱头。如果“坐过牢”反而能带来关注和收益,那司法的威慑力何在?

平台监管不能“双标”,必须守住底线。此次涉事平台迅速封号,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为何此类账号能通过审核并积累粉丝? 此前,已有不少“刑满博主”靠擦边内容存活,甚至被算法推荐。平台若只“事后封禁”,而不从源头拦截,类似乱象仍会滋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成为“犯罪网红”的舞台。 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前置审核机制,对刻意炒作犯罪经历、美化违法行为的内容零容忍。

社会需警惕“犯罪娱乐化”的毒流量。部分网友对“高颜值罪犯”的追捧,反映出一种畸形的审美和价值观。从“劳荣枝妆容”到“卿晨璟靓被封”,总有人将犯罪与娱乐混为一谈。这种风气若不遏制,可能助长“犯罪可被原谅,甚至值得羡慕”的错误认知,尤其对青少年产生恶劣影响。

改过自新应被鼓励,但方式必须合法。社会应当给刑满人员回归的机会,但回归的方式必须是靠劳动、靠技能,而非靠消费犯罪历史。真正的“浪子回头”,应是低调融入社会,而非高调利用过往博眼球。

结语:法律尊严不容消解,流量不能没有底线

犯罪记录不是“网红通行证”,司法惩戒更不该被娱乐化。平台、公众和监管部门需共同行动,切断“犯罪—流量—变现”的畸形链条,让网络空间回归健康秩序。唯有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流量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而非助长歪风。(供稿:陈红 资深媒体人)

编者按:时代在变,声音多元。从2025年5月1日起,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读听·评述》栏目,以深度观察、多维解读和理性评述,记录社会变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观点纷杂的时代。我们期待以专业视角梳理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开放姿态聆听不同群体的声音,以建设性态度探讨发展路径。《读听·评述》将融合文字、音频、数据与互动技术,打造兼具思想性和传播力的内容产品,让思考更有价值,让讨论更具建设性。

首期聚焦“宣传的本质是“信任经济””,我们将带您走进未来职场,解析技术变革如何重塑就业生态,倾听从业者的真实故事,探讨个人与行业如何适应这一浪潮。

时代向前,我们与您同行,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