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1937年12月23日17时,钱塘江上突然传来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
屹立在江上的雄伟彩虹——一座刚建成通车89天的钱塘江大桥轰然倒塌。
一位中年男人热泪盈眶,桥是他亲自修的,也是他亲自炸的,但他却在心里暗暗发誓:
“不复原桥不丈夫!”
为何造桥、炸桥、修桥?背后的故事令人泪目。
他叫茅以升,189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读书人家庭。
他从小聪敏好学,9岁时,一个意外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
那年,家乡秦淮河上举行了热闹的龙舟大赛,年久失修的“文德桥”上挤得水泄不通。
突然桥梁坍塌,许多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其中就有茅以升的同学。
他痛心疾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造出坚如磐石的桥。
1912年,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4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官费留美资格,赴康耐尔大学攻读桥梁专业。
仅用一年时间,他就拿下了桥梁硕士学位,但志存高远的他又起早贪黑、半工半读,啃下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史上首位工学博士。
期间,茅以升写下了30万字博士论文,他的独道见解,被世界桥梁专家称为“茅氏定律”。
后来学校还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尊纪念雕像,这是建校百余年来,同时也是全美大学校园里的第1座中国人塑像。
毕业后,茅以升迎来了灿烂前程,美国多家知名学府和桥梁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他却全部拒绝,毅然回到祖国,他时刻铭记初心——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一座座坚如磐石的彩虹。
回国后,他勤勤恳恳,从在唐山母校任教,一直做到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
1933年,37岁的茅以升接到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两位老同学发来电报:“在钱塘江上兴建大桥,现在时机成熟,拟将此重任,寄诸足下。”
然而钱塘江自古凶险,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潮涌入,台风天则浊浪排空。
当年皇始皇就被它所拦,只能望江兴叹“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老杭州人更是用“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一件不可能的事。
此时的茅以升早已功成名就,若桥建不好,很可能身败名裂。
然而,面对这个艰难的选择,他再次坚守初心,决心将毕生所学攻克难题,在钱塘江上架起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坚固桥梁。
1934年11月11日,简单的开工典礼后,茅以升和同事们便一头扎入工作中。
然而,比想象中更难的各种挑战也接踵而至:木桩一打就裂、沉箱难以驾驭、钢梁难架……
茅以升和同事们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发明了涉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去一一攻克难题。
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常在上空呼啸盘旋,建设者们却在地面争分夺秒施工。茅以升不顾安危,经常亲力亲为到工地验收各个细节,好几次死里逃生。
1937年9月26日,耗资160万美元,全长1453米的公、铁路两用钢梁桥终于建成。
通车时,建设者们欢呼雀跃,茅以升眼含热泪,像一位慈爱的父亲看着自己的新生孩子一样,80多个重大难题,夜以继日赶工925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然而,仅过了一个多月后,他就收到了“如五雷轰顶”般的通知——炸毁大桥。
11月16日,一位教官找到茅以升,说日军已逼近杭州,马上毁掉五孔钢梁!
茅以升万分痛苦,沉默片刻,他坚定地说:“得炸毁桥墩!要炸就炸彻底!”
原来,早在建设大桥时,随着战事吃紧,他就对大桥的命运产生了隐隐的担忧。所以他提前在14号桥墩上预留了一个可供炸毁的方案。
总之,无论如何不能让耗费国人心血的桥为侵略者所用!
商议决定后,他们怀着复杂沉痛的心情,耗时12个小时铺设好引爆设备。
12月22日,日军进入武康,杭州危在旦夕,大桥是军民过江南的唯1退路。
一辆辆车、一堆堆物资、一个个难民,通过这条生命通道转移,百万人得以拯救。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这个桥,后果不堪设想。
12月23日下午1点,是原本是炸桥的最后时间,但仍有很多难民涌上桥来。
直到下午5点,隐约可见日军的骑兵逼进江头,当局不得不拦截人员,立即执行炸桥任务。
随着一声巨响 ,五孔钢梁炸断,14号桥墩炸毁,大桥轰然倒塌。
茅以升泪眼朦胧,仿佛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一样难受。他挥泪作了“别钱塘”七绝三首,痛下决心:“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令他稍感安慰的是,通车仅89天的大桥,转移的生命财产却是无价的,而赶到江边的日军只能望江兴叹。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茅以升将14箱大桥资料全部带走。这些资料随他颠沛流离,多次遭遇空袭却依然被保护得很好。
抗日胜利后的第二年,茅以升亲自主持修复大桥,1948年,它终于再次壮丽地屹立在钱塘江之上。
1987年,91岁的茅以升步履蹒跚地登上大桥,此时他视线模糊,连人的脸都看不清,却坚持上桥。
他用颤抖的手仔细地在栏杆上摸摸这,摸摸那,仿佛在跟一位至交老友无声交流。
他的眼珠一直在转,是想聚光,想再看看桥,看看钱塘江。
这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大桥。
1989年11月12日,巨星陨落。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永远命名了一颗“茅以升星”,以纪念这位“中国桥梁之父”。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茅以升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这段曲折的造桥、炸桥、修桥的故事,也是中华民族坎坷命运和深重苦难的一个缩影。
但是,在任何困难面前,中国人从来都没有退缩,精神之桥永架国人心间!
end
幸得文史从今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