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广东当地的负责人之所以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说得很直白,其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国家能够下放更多的权力,让广东在搞对外经济的活动过程中,能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当时广东方面还提出,在毗邻着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以及汕头市创办出口加工区。
广东确实是有这个底气的,这个省在我国大陆的最南端,南面就是广阔的南海;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珠江口的东面和西面,分别和香港、澳门接壤。
除此之外,广东和内陆的联系也很密切,东面是福建、北面是江西、湖南,西边是广西。
如果对外开放选择在广东,完全可以由点带面,让对外的经济开放从广东逐渐深入到内陆。
倘若,广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就有着完全的自主权,因此,凭借着优势的地理条件,广东的经济确实会一步登天,获得大幅度的发展。
七十年代末的时候,国家准备在沿海城市试点搞“出口特区”,广东当地也是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先于其他沿海城市,广东可谓是提前迈开了步伐。譬如,1979年的1月23号,广东把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把珠海县改名为珠海市,就是为了创办“出口特区”做准备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特区”就成了国际潮流,不少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特区,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跟在后面,相继创办了自己的经济特区。不过,当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以加工业为主,准确的说,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譬如,新加坡的裕廊出口加工区、韩国的马山出口加工区等等;虽说,创办经济特区的初始阶段,是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也是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却是不可不往前迈进的一步。
如果,后续经济特区发展起来了,不但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还能成为本国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的说来,这笔账是很划算的。
因此,广东是很清楚这笔经济账的,1979年的年初,广东就表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拿出一个地方来率先对外开放。当时的首选城市是汕头,之所以选择汕头,存在三个理由:
1、汕头有海港;
2、汕头在历史上也是开放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容易接受;
3、汕头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即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一来影响不大,二来也好进行调整。
不过,广东当地经过多次考虑后,最后决定还是选择深圳和珠海这两个地方,试点创办出口特区。
不得不说,七十年代末的广东,或许是位于沿海的缘故,思想比较活络,知道当时的形势走向。倘若抓住了这个机会,广东一定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后续的事实也证明,广东也是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一跃成为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