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开幕在即,小米汽车却因旗下首款SUV车型YU7的缺席被推上舆论风口。这一事件不仅牵动着消费者的期待,更折射出小米汽车在品牌转型、产品安全与市场策略上的多重挑战。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潜在原因、公众关切及企业回应等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小米汽车当前的发展逻辑与未来走向。
4月16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通过社交媒体明确回应,YU7将不会亮相上海车展,转而聚焦展示旗舰车型SU7 Ultra及全系产品。这一消息引发广泛讨论,原因在于YU7作为小米第二款车型,此前已通过工信部申报并开启预热,其定位中大型纯电SUV、续航820公里、双电机四驱等参数备受关注。雷军更在2月试驾后高调称赞其续航能力,称“千公里补能两次”。然而,原定6-7月上市的YU7突然缺席重要车展,难免引发市场对产品进度与质量的疑虑。
3月底,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一起小米SU7在NOA(自动辅助驾驶)模式下爆燃事故,导致三名乘客遇难。尽管事故原因尚未官方定性,但这一事件直接冲击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信任。数据显示,事故后小米SU7周销量骤降至0.5万辆,创近两月新低。在此背景下,YU7若仓促亮相,可能放大公众对新产品安全性的质疑,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
小米SU7自2024年上市以来持续热销,目前交付周期仍长达30周,积压订单超4万辆。尽管小米宣称2025年交付目标为35万辆,但产能压力迫使企业将资源集中于现有车型的交付与口碑维护。此外,SU7 Ultra作为售价80万元的高端旗舰车型,承载着品牌高端化使命,其发布优先级可能高于尚未上市的YU7。
YU7原计划6-7月上市,但近期小米多项活动延期(如投资者日推迟至6月),或暗示内部对产品节奏的重新评估。李肖爽虽未明确解释缺席原因,但强调“将以最佳状态呈现”,暗示小米可能在优化产品细节或等待舆论环境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