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贪泉,一汪泉水的泉名,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地处广州北郊三十里的石门镇,有一汪泉水,名曰:“贪泉”;“贪泉”因贪而得名,据说在古代,任何清廉的官员,只要饮用了此泉水,都会变得贪污腐败,故人将此泉水称之为“贪泉”。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听过“贪泉”的大名,皆不以为然,认为一个人贪与不贪,绝不是区区饮上一口泉水能够决定的事情;但令人不解的是,多年来凡是前来广州任职的官员,若是饮上一口“贪泉”水,无一例外都会变得贪而无厌。
晋朝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差不多都因贪污而被撤职查办,于是关于“贪泉”的传说便迅速流传于民间,以至于凡是前来任职且先饮用“贪泉”水的官员,百姓们皆会畏惧,直到一位名叫吴隐之的人出现.......!
一、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隐之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
晋朝时,朝廷派往广州任职的官员,连续多位都因经济问题被撤职查办,恰在此时,当地关于“贪泉”的传说被传递的家喻户晓;朝廷为之头痛,但还是要继续派遣官员,于是就让一位名叫吴隐之的官员前往广州任职。
关于“贪泉”的传说,吴隐之自然也是略有耳闻,就任广州刺史的当天,吴隐之就让人带他来到了“贪泉”边,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贪泉”的魔咒。
当日,百姓们争相观看,听说新上任的刺史要饮用此水,皆是摇头叹气,因为前面来此饮用贪泉的官员,无一例外不是贪官。
但吴隐之偏不信这个邪,当即吟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上前连饮三瓢“贪泉”水后,对百姓们高声说道:“贪财与否,取决于人的品质,我今天喝了贪泉水,是否会玷污平时为官清廉的名声,还请父老乡亲们拭目以待。”
果然,后来的吴隐之果然说到做到,他为官清廉,并没有因为饮用“贪泉水”而贪污,任期满后,乘船返回建康时,仍与赴任时一样,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与前后刺史离任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留下了饮“贪泉”而不贪的千古美谈。
二、人的言语、行为等外在特征,多为其内心的反映!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颇为深远,直至当代,仍为世界多个国家所推崇。
他所主张的“心即理也”,合适的阐述了关于“贪泉”典故的原委,所谓“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正如晋朝官员吴隐之所认为,“贪泉”之所以有此名讳,不过是那些贪官污吏的人,给自己找的一个挡箭牌罢了,倘若自身内心的修养高深,又岂会因外物而影响自身?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心左右一切”的思想,一个人不管是做好事、亦或者做坏事,皆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人们通常的种种行为,皆会因心中所想而影响。
道理很简单,人人看后也都能明白,但真正的难题在于,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如何修心,若要保持一颗安定、清静的心,不被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而王阳明心学,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弟子薛侃曾请教王阳明:“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王阳明则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由此引发了好恶之心,才导致了为善或为恶。
倘若人因自身私欲而发出的好恶之心,则会随感情的发出而动摇本心;倘若人因为外界的事物心有挂碍,便会因此生出懊恼、欢喜;如此,这颗心便失去了本来面目!
“欲修身,先养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