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谌食其
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自2020年年底算起,A股一大批经营业绩稳定、行业竞争力突出的“核心资产”整整跌了三年,高高在上的估值逐渐进入合理区间。
有“眼茅”之称的爱尔眼科更是如此。
自2009年上市后,爱尔眼科借力资本市场,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连锁企业。近年来,在外部并购放缓的形势下,爱尔眼科依然维持了较高的业绩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161.47亿元,同比增长22.95%;归母净利润31.81亿元,同比增长34.97%。
实际上,伴随着收入水平和医疗意识的提升,近年来国内眼科医疗需求持续释放,市场空间仍在不断增长。同时,眼科技术的持续创新,也不断为行业带来更先进、更高端、利润空间更大的治疗手段。
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连锁企业,爱尔眼科目前在渠道布局、数字化应用、科教研结合等方面领先优势显著,后续业绩稳健增长动力充沛。
逐一盘点,爱尔眼科至少具备四大业绩增长引擎。
引擎1:白内障治疗市场潜力巨大
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在白内障领域定下了2025年全国CSR达到3500以上的目标。
CSR即百万人口的手术例数。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CSR大多在10000左右,甚至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5000左右。
很明显,我国白内障手术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
据东吴证券预计,2030年,我国白内障手术市场规模将达到557亿元,2020年—2030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10.38%。
这一增长潜力,已在爱尔眼科的财报数据中有所体现——2023年上半年,白内障项目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幅60.28%。
图 | 公司半年度报告
大幅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患者去年因外部环境而延迟至今年就医,另一方面也与爱尔眼科在白内障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息息相关。
据称,依托先进设备与对飞秒激光技术的熟练应用,爱尔眼科可以实现10分钟内完成包含人工晶体植入在内的全套白内障手术流程,产生创口小、术后恢复快。
此外,爱尔眼科亦积极参与各地的白内障相关公益活动。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在当地,尤其是老年群体中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就在30个省市区与百余家公益机构开展合作,参与“光明工程·白内障复明”等多个知名主题公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内障治疗需求持续涌现的同时,另一项更为高端的改善性手术项目亦有望进入加速增长期。
那就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相比于普通治疗手段,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将提供更为高端的植入晶体,在治愈白内障的同时解决老花、近视、散光等一系列眼部疾病,让患者获得清晰视力。
随着初代网民群体逐渐步入中老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市场需求或有望井喷。
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爱尔眼科一直走在国内最前列。
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已举办了四届“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并发布了全国首份《2023中、欧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白皮书》,在该领域内处于学术引领地位。
此外,在业务规模方面,爱尔眼科也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近期,爱尔眼科获得了来自沙利文的“中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开展量第一、中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开展量第一”等认证。
高端植入晶体提供商蔡司,亦认证爱尔眼科为“全球医疗集团蔡司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手术量最大”。
引擎2:干眼症治疗需求上升
说起“干眼症”,大家或许并不陌生。长期使用手机等发光设备,人们多少会感到眼睛干涩、不舒服,要滴点眼药水什么的。
其实,干眼症轻则引起眼部长期不适,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更会造成眼球受损,导致视力损害。
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对于干眼症的治疗需求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据灼识咨询统计,2019年我国干眼症患者数量已高达2.14亿人,其中,中、重度患者为1.28亿人;预计到2030年,患者总数或达2.66亿人,中、重度干眼症患者为1.6亿人。
近年来,环孢素消炎法已逐渐成为我国干眼症治疗的主流手段,兴齐眼药等环孢素研发生产企业的业绩和市值快速增长。
虽然轻微、由泪水不足造成的的干眼症或能通过药物缓和,但严重或诱因复杂的干眼症则需专业治疗方可有效控制乃至痊愈。
在大量科研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爱尔眼科推出了以“强脉冲光治疗”为特色手段的干眼症分型诊疗体系。
目前,爱尔眼科已在包含北上广深在内的“1+8”重点城市建立了干眼症诊疗中心,并积极推动全国300家强脉冲激光中心诊疗平台与500家互联网医院干眼门诊平台的多层次全面布局,以全面满足干眼症患者人群的治疗需求。
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眼前段项目收入达8.70亿元,同比增长27.90%,其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干眼症等患者的快速增加。
伴随全国干眼症门诊布局的推进,爱尔眼科该板块收入亦有望步入加速增长期。
引擎3:视光诊所发力近视矫正
在最基础的近视治疗赛道上,眼科行业亦在迎来重要变革。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十分严重。2020年,国家卫健委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高中生近视率更达到了惊人的80.5%。
在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等近视防控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视光中心行业正在快速形成。
有别于传统眼镜店的“配眼镜”业务,视光中心更侧重于角膜塑形镜(OK镜)等产品的验配销售,以及向青少年提供全周期的视力矫正服务。
目前,视力矫正服务收费不菲,无论是收入体量还是利润空间,都远大于“配眼镜”业务。
而且,由于在人员专业度、门店设备等方面的局限,传统眼镜店缺乏开展专业矫正服务的条件,难以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视光中心。
这恰恰是爱尔眼科的强项。
目前,爱尔眼科在国内开设的数百家眼视光诊所均为持证的医疗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医疗设备,不仅能够提供近视矫正服务,还能解决基本、常见的眼科疾病。
在具体矫正方法上,爱尔眼科更是依托总部设立的视光研究所,推出了大量使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5P近视防控模式”。
爱尔眼科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通过5P防控模式提供的定制化矫正,95.1%的低度近视人群(<300度)能在配戴OK镜1个月后恢复裸眼视力至0.8以上;且有86.7%的中度近视人群,亦能在1个月后实现视力的有效矫正。
整体来看,在连锁规模与技术优势的双重加持下,爱尔眼科的眼视光诊所在大数据应用、上级医院支持等方面展现出了同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增长潜力可观。
今年中报显示,上半年爱尔眼科的视光业务收入达23.01亿元,同比增长30.50%,已成为仅次于屈光业务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引擎4:科教研底蕴深厚
在营收规模持续增长同时,爱尔眼科近年不断强化科教研“硬实力”,集中精力打造另一张王牌——眼科医疗技术。
尤其是2021年明确“新十年”战略后,爱尔眼科的科研投入快速增长,整体研发能力正呈现跨越式提升。
数据为证,2020年—2022年,爱尔眼科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91人、573人、831人,研发投入分别为1.64亿元、2.23亿元、2.72亿元,皆呈现快速增加。
2022年,同业的华厦眼科、普瑞眼科的研发人员仅为247人、40人,远少于爱尔眼科(831人)。
与之对应的是,近两年爱尔眼科在眼健康大数据平台、无人巡诊系统、慢性眼病智能眼底筛查、3D打印视网膜培养模具等前沿技术领域陆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既强化了公司的学术地位,也为未来发展增强了技术底蕴。
其实,依托丰富的临床资源,爱尔眼科自设立以来就积极与学术领域对接,逐步构建起了自身的研究系统,目前不仅成果丰厚,且学术地位领先。
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获批的省市级科研项目足有52项,发表SCI/Medline论文48篇。
2022年三季度,爱尔眼科拿下了2024年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MC)的举办权。
IMC自1964年开始举办,是全球眼科尤其是近视领域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顶尖学术会议。此次拿下举办权,充分说明了爱尔眼科在全球眼科学界的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
2022年增发项目落地后,爱尔眼科长沙新总部的学科建设亦将进一步展开,从上至下增强整个网络的专业服务与诊疗能力。
与总部发力探索前沿领域、提升技术水准不同,各省会的爱尔医院更侧重于与当地院校的临床合作与专业人员的培养。
例如,今年爱尔眼科与山西医科大学共建“山西医科大学爱尔眼视光学院”与“山西医科大学爱尔眼科研究所”。
其中,眼科研究所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机构,爱尔眼科在国内与众多长于眼科的院校皆有设立,模式成熟;眼视光学院,则是爱尔眼科针对眼视光行业专业人才缺乏现状,作出的快速响应布局之一。
据当地媒体报道,山西医科大学爱尔眼视光学院已在今年9月完成了首批63人的本科招生,学制4年。
作为学院的共建方、后续学生临床实践的提供方,爱尔眼科在吸纳该学院培养的眼视光人才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实际上,不仅在新兴的眼视光领域,爱尔眼科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与学术投入,已经建立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孵化体系,包括国家级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创新,爱尔眼科作为全球最大的眼科连锁医院,其竞争优势早已不局限于规模。
结 语:“眼茅”的春天肉眼可见
最近三年,A股“核心资产”回调剧烈。
自2021年2月18日创下5930.91点的高点以来,沪深300指数一度下探至今年12月11日的3346.89点,区间下跌高达41.12%,表现远逊于大盘(沪指下跌18.16%)。
作为标准的核心资产之一,爱尔眼科亦显著回调,目前股价已跌破16元,动态市盈率跌破35倍,步入了近十年间的估值低谷。
实际上,今年以来爱尔眼科非但业绩表现亮眼,且在眼视光业务、屈光性白内障治疗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潜力。
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今年以来,爱尔眼科频频启动回购。6—10月,回购3.66亿元;此后立即开启了第二轮2亿—3亿元之间的股份回购,现已完成2.04亿元。
与此同时,众多机构纷纷公开“示爱”爱尔眼科。
据统计,自三季报发布后,已有中金、中信、国泰君安等17家券商出具研报,均为“买入”“增持”等看多评级。
疾风知劲草。其实,核心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乃至抗经济周期的能力无疑更强,市场越是低迷,长期持仓的价值越大。
此外,“健康中国”推动、老龄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国内的医疗服务行业目前已经成为确定性较强的优质赛道。
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见金。伴随国内经济形势的趋稳与市场心态的平复,A股“核心资产”的估值修复终归是大概率事件,“眼茅”的春天已肉眼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