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行达人/小众秘境星探/徒步旅行家
趁着到韶关看樱花的机会,造访湖心坝古村。湖心坝位于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由几座古民居组成,其中最有名的是一栋规模宏大的客家围屋,名为长安围。


刚一下车,便被这个古村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村子背靠着连绵的青山,山脚下是大片的田地,还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简直就是一处完美的农耕之地。也难怪当年村中的始祖会选中这块宝地,让后世子孙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存了数百年。
长安围就位于村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兼顾居住和防御,在古时的冷兵器时代,就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围屋前是一口半月型的水塘,这也是中国传统村落中最典型的布局。整栋围屋白墙灰瓦,在水塘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就像一幅秀美的水墨山水画。



绕过水塘,来到面向水塘的入口,这里应该属围屋的正位,门内的永初公祠,是为纪念二世祖永初公而建。
长安围的主人姓沈,沈氏最早起源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东汉时,沈氏进入浙江,唐代的两次南下移民潮中,沈氏其中一姓来到福建。明正统年间,永隆、永初、永高兄弟三人,从福建上杭来到翁源开基,其中永初公创业后迁至江尾湖心坝。
湖心坝的名字源于开村始祖永初,他带领族人将小溪拓宽成仁川河,于湖心开基,正式建村,并取名湖心坝。可以想象,以前这里一定是碧水环绕。
长安围内的房屋如今大都空置,有些则几近坍塌,只有个别老人还坚守在这里,也有部分房间被改造成为商业用途,为游客提供服务。但行走在其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繁盛。


长安围南面的一棵古樟树下有一座伯公坛,香火不断。相传永初公规划建村时,发现一座伯公社坛影响到祠堂的兴建,便将其移到现在这个位置。因当初承诺“磬子”响了便搬回原位,永初公告诫后世子孙,村中要做到三不准:一不准打铁、二不准弹棉花、三不准打“磬子”。
这“磬子”是啥,查了一下,应该是礼佛时敲打的铜制乐器,外形像钵。另外,村内不能种莲藕和竹头,以免影响风水。从此,长安围永固长存,后人为答谢伯公,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祭拜伯公,以报恩德。
伯公坛旁有一座形状不规则的围屋,名为外翰第,其规模仅次于长安围。这座围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由沈氏奇书之子人镜、人纪、人纲三人合建而成。



穿过外翰第,来到村子的中心,这里竟然还看到一座湖心坝大礼堂。沿村道漫步,又寻到湖心坝人家、和平楼等建筑。村中有很多老宅已然荒废,呈现出倾覆之势。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些老房子被活化,成为年轻人休闲聚会的好去处。

在村中转了一圈,又回到长安围的水塘前,这时,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着这座古老的围屋,其在水中的倒影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