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总办公室墙上挂着七张结业证书,活像中药铺里的百子柜——看着琳琅满目,实则治不了病。
这些镶着金边的纸片,有西洋名校的短期课程,有东方学府的研修证明,最醒目的当属某知名商学院"年度风云学员"的奖牌,据说是花了二十八万八的"校友捐赠"换来的。
底座上"学以致用"四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照得刘总肾区隐隐作痛——这痛处,倒有一半要归功于那些"同窗之谊"。
这位建材起家的暴发户,自从听人说"企业家要终身学习",便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第一站是英伦某名校的夏季课程,为期三周,学费六万六。结业典礼上,他穿着租来的学士服,活像个偷穿戏服的票友,偏要摆出副学贯中西的架势。

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圆梦学术殿堂",底下点赞的人里,十个有九个不知道这所学校在泰晤士河哪边。
倒是有位林小姐私信夸他"学贯中西",两人在泰晤士河畔的酒店里"切磋"了一夜"跨国文化交流"——次日林小姐就推荐他投资一个"稳赚不赔"的伦敦房产项目,首期款五十万英镑,后来发现那地址是片墓地。
后来广州的"珠江商学院"兴起,刘总如获至宝。开学典礼上,他穿着新定制的西装,袖口绣着名字缩写,正用刚从某位大师那里批发来的"区块链思维",给新学员们讲解传统行业转型。
台下掌声雷动,其中数赵女士的掌声最响——这位做红酒生意的女强人,当晚就与刘总在珠江边的酒店里"品鉴"了八二年的拉菲。
说来也怪,那酒瓶上的标签,怎么看都像是山寨货。三个月后,赵女士的"红酒期货"项目卷走了刘总八百万,那些号称价值连城的酒桶里装的都是自来水。
这商学院的套路堪称一绝:开学先建微信群,群里不是讨论案例,而是拼团买茅台;上课不是学管理,而是听"成功校友"推销新项目;结业不是交论文,而是众筹给教授买礼物。
最妙的是那个"精英圈",入会费三十八万,承诺"顶级资源对接"。第一次活动在游艇上举办,刘总特意穿了新买的杰尼亚,结果发现所谓的"精英"们,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就是搞资金盘的。
倒是结识了做美容生意的钱小姐,两人在游艇的洗手间里"对接"了一番"顶级资源"。后来钱小姐的"医美共享诊所"项目,让刘总又搭进去五百万,那个号称引进德国仪器的诊所,用的都是淘宝货。
转折发生在"国际领袖班"。班上来了位"华尔街归来的投资女神"苏小姐,自称手握百亿基金。这位苏小姐生得一副好皮囊,谈吐间尽是"量化对冲""风险敞口"之类的术语,唬得刘总一愣一愣的。
三个月里,两人在各大酒店的行政套房里"研究"了无数个"投资项目"。最精彩的一次是在四季酒店,苏小姐说要演示"对冲技巧",结果两人从书桌"对冲"到浴室,又从浴室"对冲"到阳台,差点被对面写字楼里的白领看了现场直播。
这个价值两千万的"对冲基金",最后对冲掉的只有刘总的银行存款。
疫情来得比商学院教授的预言还准。刘总的建材公司像块泡了水的三合板,轻轻一掰就断成两截。债主们围堵公司那天,他正在某商学院校友群抢红包——手气最佳,抢到八毛八。
奔驰S级最后以三折价抵给了银行,拍卖那天,他躲在人群后面,看着自己当年的座驾被锤子敲定,恍惚间想起这辆车最风光的时刻——载着三位商学院女同学去参加"资源整合峰会",后排座椅上还留着某位孙女士的唇印。
这位孙女士的"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又让刘总损失了最后的一千万流动资金。
破产后的刘总在珠江边吐了——不是醉酒,是恶心。望着浑浊的江水,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创业时,也是在这条江边,和工人们一起扛建材的场景。那时的汗水是真的,收获也是真的。
手机突然响起,是某商学院发来的课程推送:《后疫情时代企业突围之道》,学费8888。他苦笑着点了卸载,把手机扔进副驾驶的储物格——那里曾经放着商学院女同学们的名片,现在塞着两包纸巾和一瓶矿泉水。
如今开网约车的刘总,车里永远备着矿泉水和充电线。最暖心的一条乘客评价写道:"司机大哥很专业,像是当过老板的人。"
他笑着把这条截图设成了屏保——比当年那些艳照看着顺眼多了。偶尔等红灯时,他会望向写字楼里通明的灯火,那里或许正举办着某商学院的校友酒会。
这时,收音机里传来天气预报:"明日晴转多云,东风三到四级——是个自驾游的好天气。"
(完……了吗?您认为刘总还能东山再起吗?欢迎发表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