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广东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举行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份文件(下称“2+1”方案)。
“2+1”方案对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提出要求,明确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素养框架+课程纲要教育专家提出“2+1”方案
“2+1”方案由广东集中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表示,“素养框架”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方案亮点多不同学段有明确目标
本次广东省提出的“2+1”方案,有多方面亮点。首先是系统推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林如鹏认为,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三份方案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方案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各地探索将人工智能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
此外,林如鹏透露,目前广东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广东学子在家可通过电视上名师课
同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和广东省教育厅共同主办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称“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从4月10日开始,广东万千学子,将能通过广东广电网络电视大屏,共享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的课程资源,与名师对话,与智者同行。后续省内各大运营商将逐步上线。
据介绍,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四个基础”。
一是对数字化需求迫切。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是在校生最多的省份,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差异较大,迫切需要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完备。全省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超100M(兆)宽带速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升级,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牢基础。
三是优质文化资源富集。广东是文化大省、媒体大省、互联网大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4800多家。同时,拥有报刊广电媒体600多家,超大规模互联网企业38家,有能力、更有意愿持续输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四是信息技术实力雄厚。广东拥有全国领先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拥有众多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可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活动上,主办方强调,广东将采取五项举措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和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举措提及广东要发挥科技企业密集优势,积极推进前沿技术赋能教育场景,探索AI+教学、教研、管理的新模式,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引导教师更好地拥抱和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养一批胜任数字化转型的“种子型”骨干教师。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