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世宗柴荣,后周第二位皇帝,即位后厉行改革。为结束自唐朝灭亡后,五十余年的乱世,奠定了基础。却在完成统一大业时,英年早逝。不过后来北宋王朝的统一,就是在柴荣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后世评价柴荣为“五代第一英主”。
后周疆域全盛图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地方藩镇割据。相互征伐,抢夺人口,扩大领地,更有实力雄厚者称王称帝。而控制中原地区的王朝,又无力彻底剿灭地方政权,造成长期分裂。手握重兵将领叛乱弑君,自立为帝者时有发生。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民生凋零,社会秩序崩溃。
柴荣就在这一时期出生,少年时家道中落,便投奔嫁给郭威的姑母柴氏。因柴氏膝下无子,便认柴荣为养子。郭家当时并不富裕,柴荣在帮助郭威处理事情之余,经常外出经商,贴补家用。在此期间,练就一身武艺,弓马娴熟,又读书治学。
后来跟随郭威参军,后汉建立后郭威成为天雄军节度使,驻守邺城,柴荣被任命为天雄军牙内指挥使。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并把郭威和柴荣留在京城开封的家眷全部杀死。郭威得到消息后,起兵反汉,于公元951年登基称帝,建立后周。在位期间厉行节俭,惩治贪官污吏,约束军队,安抚百姓。为恢复社会稳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后周太祖郭威 画像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柴荣因生于民间,当过商贩走南闯北,因此了解民间疾苦,时政弊端。即位后力行改革,从军队、官吏、经济上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十年开括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至太平”的宏图规划而努力。仅在位六年就取得瞩目成就,为什会稳定,天下一统奠定基础。
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提高财政收入
农耕文明下的封建王朝,稳定的农业生产是王朝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下诏。因户主逃亡在外无人耕种的土地,愿意耕种者可以代为耕种,并向朝廷缴纳租税。规定三年内,土地原户主回来,交还一半土地。五年内回来交还三分之一。五年以外回来,除坟茔占地外,不再交还任何土地。
被契丹虏走的土地原主,从契丹回来后享受优待政策。五年内回者,交还三分之二土地。十年内交还一半,十五年以外不再交还。这种政策,不仅能召回逃亡在外或被契丹虏走的百姓,还能安置大量无土地的流民安家置业。对于后周快速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决定作用。
后周世宗柴荣 画像
唐朝及五代时期,因历代帝王及贵族崇信佛教,使得寺庙僧尼众多,占有土地面积巨大。据记载后汉时每县寺庙不下二十余处。寺庙享有不缴纳赋税的特权,因此当时大量百姓逃到寺庙为僧尼,各地寺庙也逐渐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地主。
.为了使整个社会趋于正常发展,增加朝廷赋税收入。藏匿于寺庙的人口,必须要让他们回归正常社会。因此,显德二年柴荣下诏,强制拆毁各地寺庙三万余处,编户齐民的僧尼达六万多人。同时严禁私自剃度为僧侣。规定出家为僧尼者,男子15岁以上,女子13岁以上,经亲生父母同意,并能背诵规定数量的经文才能剃度出家。不符合规定,私自剃度出家者,勒令还俗,并对寺庙作出处罚。如此一来,严格控制了寺庙规模,为恢复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人口。
柴荣认为均平赋税是治国之根本,因此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柴荣下令废除苛捐杂税,只保留两税,并规定夏税于每年六月一日征收,秋税十月一日征收,以此为定制。避免了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堵住了官商勾结的漏洞。
显德六年(公元958年),柴荣读唐朝元稹的《长庆集》,对于元稹的《均田表》深为认同。称赞道:“较当时之利病,曲尽其情,俾一境之生灵咸受其赐。” 下令全国各地以《均田表》为蓝本,均平赋税。并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颍等数十人,赶赴各地统计土地和户口的准确数字,确立各州租赋。
后周定都开封府 现代拍摄照片
如此一来既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更加刺激了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另外,柴荣还疏通漕运,沟通南北。治理河道,兴修水利。经过柴荣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后周人口赋税增加,社会秩序稳定。
整顿吏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柴荣就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将纵容部下搜刮民财的的屯门将军薛训,流放沙门岛,以震慑军队。又因孟汉卿、张顺,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将两人处死。对于玩忽职守、未按朝廷规定行事的各级官员,视不同情况或处死或贬官。制定《大周刑统》,严令地方官以法断案。
柴荣认为如取天下 ,就要做到“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才。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其尽其力”。因此,柴荣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显德二年与显德六年,柴荣先后两次亲阅新科进士考卷,直接选拔一批有才之士,授予要职。同时罢黜一批才识不足之辈,让其回家重新苦学,以待来日。也因此两次处置考官“为国选士不当之罪”。
王朴 画像
为招揽人才为国所用,显德五年(公元957年),柴荣开制举三科,并规定无论身份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应诏,以待非常之才。广开言路,对于布衣上书、下位言事者,只要言之有物、切合时宜,都会破格提拔。
对高级官员的任用,只重视其治国才略,不看出身资历。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时,令朝廷大臣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两篇策论,以看其才。对王朴的《平边策》大为赞赏,后来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攻略天下的战略,就是根据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言制定的。
一年之内将王朴由刑部郎中提拔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参朝议政,遂成一代名臣。而柴荣的宰相魏仁浦本小吏出身,柴荣重其才能,力排众议,任命为宰相。因此《资治通鉴》评价他:
“驾驶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服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
整肃军队,编练禁军
柴荣在军事上的改革,先严肃军纪,其后裁撤老幼,留其青壮,招募天下精壮编练禁军。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柴荣继位之初,北汉政权联合契丹大举南犯。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于高平与北汉联军遭遇,由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临战脱逃,率部下起兵逃遁,使全军几近崩溃。危急时刻,柴荣亲冒矢石,指挥将士死战,才最终击溃敌军。使北汉国主刘崇单骑逃脱,契丹远遁。后周取得空前大胜。
战后,柴荣将樊爱能、何徽等将军七十余人,全部按军法处斩。这一行为使全军震动,从此"骄将堕兵,无不知惧"。 军纪大为改观。又对此战有功将士论功行赏,"自行伍拔于军厢者甚众"。赏罚分明,使全军“军声始振”。
柴荣死后葬于庆陵
高平之战,充分验证了“兵在精而不在多”这一真理。柴荣回到开封后,立即开始整编军队,并亲自检阅诸军。留其精壮去裁撤老幼,招募天下壮士。再选拔精锐充实殿前诸班。《资治通鉴》记载:“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以向训、王景为将率军西征后蜀,收复 秦、凤、成、阶四州。此后柴荣有三次亲征南唐,尽取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十四州之地。不仅开疆扩土,更加充实后周国力。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契丹,意欲收复燕云之地。亲率大军,水陆俱下,兵不血刃,收复宁、莫、瀛三州,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十七县之地。
正当柴荣厉兵秣马攻伐幽州之时,却一病不起,只得班师回朝。回到开封月余驾崩。大业未酬中道崩殂。却也为后来的北宋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柴荣驾崩四年后,赵匡胤就重新开启了一统天下的征程。二十年后北宋基本实现天下一统。
公子结语柴荣虽在位五年半,却在短时间内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选拔人才为国取士。力行各项改革,革除五代以来的种种弊端。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国力强盛。虽然没有实现为君三十年至天下太平的夙愿,却为结束纷争的乱世奠定了基础。
在后周基础上建立北宋王朝的赵匡胤,正是以柴荣的策略统一天下的。北宋的各项典章制度,以及对文人、商人的态度均受柴荣制定的政策影响。因此《旧五代史》赞誉其:“宏观大度,明达英果,乃一代之英主,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可惜天不假年,壮志不就!悲乎!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