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故里尽朝晖—隆回:劳模精神擦亮绿化模范县品牌

博学星 2024-05-01 11:27:15

在全国绿化模范县隆回,有一根接力棒叫植树造林,薪火相传;有一种精神叫石山造林,代代相传。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林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谱写了与荒山斗、与石头斗的绿色革命斗争史。

该局高级工程师王丁伟,人如其名,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石头上,石山造林一干就是30年,不灭石山誓不休,王丁伟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该县林业系统先后产生了罗金塔、刘维湘、肖时平和王丁伟4位全国林业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他们用“勤朴坚韧、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精业笃行”的林业精神。

石缝中扎根

隆回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在高平镇小坳村,发现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剑石刀石斧,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用石器开天辟地的声音,祖先用石文化把人类一步步推向现代文明。

隆回是一个多石头的县,该县南部地区分布有石灰岩岩溶土地12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91%;其中石漠化土地32万亩,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67%,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5%,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绵亘50公里,肆虐的顽石像一座座“火焰山”,一到夏季,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地瘦草枯,一片荒凉景象。

南面石头长,北面沙石流,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隆回曾经的真实写照。以张世模为代表的隆回务林人在此演绎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人石大战。

他们,戴着斗笠,带着水壶,穿着草鞋,战酷暑,斗严寒,与蓝天白云为伴,与荒山秃岭为伍;钻棘架,掏石窝,捡树籽,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找点野果充饥,累了以大地为席,以石头为枕,席地而眠;为采集到一个个数据而欣喜,看一棵棵成长的树木而高兴,漫山绿色,茫范林海把艰辛和疲劳抛向九霄。

他们用了整整7年时间,行程数千公里,采集计算出上万个数据,试验了55个树种,确定了马尾松、油松、黄山松、粤松、柏木、桤木、光皮桦等7个品种为最适宜石山种植品种,其中柏木为最适宜石山造林的树种。

石头上没有土怎样造林?村民用凿石的方法,在石头上凿穴栽树。荷香桥镇白山村民记忆犹新,几十年前,全村村民带着子女在石山上凿石造林,不知挖坏了多少把锄头,凿断了多少根凿子。终于,一块块石头在村民凿子下一点点变绿,昔日的“火焰山”成了绿色海洋。

隆回务林人用“绿了荒山白了头”的奉献精神,一个个山头地植、一个个流域地治、一代代地造,换来山山岭岭,绿野茫茫。该县在30万亩石头山上凿石造林,书写了一部与天斗、与地斗的绿色史诗。据统计,该县在石头缝里栽下9000余万株柏木,在石头里传播了生态文明。

“退”一步山清水秀

水来泥就走,水动沙就流,隆回曾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只要有一点肥土被一次雨水冲得干干净净,导致土壤越来越贫瘠。在2000年以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32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7%,是全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安全和粮食产量。

荒山大县、石漠化大县、穷山恶水一度成为隆回的标签和代名词,为撕掉标签和代名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改变了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让一座座荒山慢慢变绿,从荒山大县跨进全国绿化模范县。据统计,每年水土少流失达50万立米,20多年来年来相当于少流失了20万亩土地。

还上的是金山银山,释放的是生态红利。以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导致吃山山穷,吃水水尽,生态环境恶化,收入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实施退耕还林后,国家投入不断加大,群众直接受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目前,该县已有36万亩郁闭成林,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境内“北部泥沙流,南部石头长”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南部石漠化地区实施完成退耕还林石山造林13万亩,成林面积达12万亩,效果非常明显,为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树立了典范。

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全县共新造杉木8万亩,柏木8万亩,金银花5万亩,楠竹2万亩,马尾松、国外松10万亩及梨、板栗等果木林7万亩;巩固了10 万亩水果基地、10 万亩笋竹林基地、15 万亩杉木速丰林基地、25 万亩松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5万亩中药材林基地、10 万亩柏木用材林基地等六大林业基地,加速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退掉了旧观念 积累了新经验。长期以来,造林绿化停留在固有的模式和方式,旧观念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摒弃了旧思想、旧观念,不良作风,转变了干部作风,创造了新的造林模式,打造了亮点,创造了经验。

在林种、树种的配置上,该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林比例在80%以上,并严格实行针阔混交,混交阔叶树比例达30%以上,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效益。

该县探索出了4类12种适宜的退耕还林模式,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帮助群众迅速脱贫致富。建立健全了林木管护制度,全县共配备1284名护林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利用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等政策,帮助退耕户走出深山。全县近年来共实施山区生态移民2000余户。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全县有400余个村被评为生态建设示范村。

处处尽朝晖

留住青山,保护森林,用自然景观串起人文景观,像保护宝贝一样保护生态美景,青山绿水才是生态文明的底色。

十重大界的杜鹃花、望云山的金钱松、大东山的樱花、白马山的红枫…处处朝晖处处景,到处是绿色海洋、花花世界,实现满眼皆绿色,鲜花开满山,车在绿中行,人在景中闻花香的目标,成为全县旅游新路线,新景点。

该县将营造林工程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创森以来,全县共完成营造林总面积39633.5公顷,其中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5832.8公顷,占65.2%。

该县将城乡绿化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全县共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精品乡村1个、省绿色村庄(森林乡村)42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70个、园林(花园)式单位(小区)128家。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4平方米;乡镇绿化覆盖率45.87%,村庄绿化覆盖率55.40%,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具体体现,有效激发了全民创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通道绿化、水岸绿化与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按照“景不断线、绿不断链、有路皆有景”的要求,完成道路景观提质282.3公里,道路绿化率86.4%。重点打造了G320等10条干线公路和旅游专线,沪昆高速隆回段被评选全省最美绿色通道。全县共完成水岸景观提质53公里,水岸绿化率达87.67%。

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森林为目标,按照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城市森林景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开展天然林保护、森林多功能经营、水源地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8418.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1.1%,石漠化治理工作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隆回样板”,县域水土流失面积逐年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先进县”。

做强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4个、森林康养基地2处,获评中国最佳旅游资源城市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湖南省旅游强县等称号。

积极发展金银花、龙牙百合、柏木、油茶、楠竹等产业基地,荣获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金银花、龙牙百合特色产业之都等称号。全县培育规模林产企业30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

山变绿了,更变美了,处处是美丽画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