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拆迁工具“苏”系迫击炮的历史

胡侃杂 2024-11-09 01:28:55

没有什么比彻底摧毁防御工事更有助于突破防线。自中世纪以来,火炮就被用于这一目的,而到了20世纪,这一点并没有改变。迫击炮最初也是作为摧毁战壕、掩体、防御工事等使用的武器。然而,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迫击炮逐渐从抛射过口径弹药的概念中脱离出来,转向使用81毫米口径的破片弹或高爆弹。然而,对苏联的设计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设计出了一些简单但制作复杂的160毫米和240毫米“怪物”迫击炮。

关于重型迫击炮的研发工作早在1930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研发的系统为165毫米的团级武器,如PM-1、PM-2和AM-3。它们旨在发射重17.7公斤的化学弹药或23.2公斤的高爆破片弹。这些迫击炮采用了一种旧式装弹系统,即弹药从炮口装填,而发射药则从炮尾装填。这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射速和结构复杂性。另外,它们的射程也较短,只有4000米,这比82毫米迫击炮稍微远一些。AM-3的射程提高到了5500米,但它和之前的型号并未引起足够的需求,性能也一般。毕竟,为了23公斤的弹药而牺牲其他战术性能不太值得。

这一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也在日本150.5毫米迫击炮Type 96和Type 97的实战使用中得到了验证,这些迫击炮的性能与PM-1和PM-2相似(射程在3800-3900米,弹药重23.8-25.6公斤)。这些武器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战场上也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日本人并未在150毫米口径上停步,甚至设计了迫击炮界的“巨无霸”——320毫米的Type 98。这种庞然大物重达1.2吨,射程仅为1800米,发射306公斤的弹药。总共制造了约50门Type 98迫击炮和200枚弹药。或许你会觉得这些数量不算少,但在发射几次之后,Type 98便会自行损坏。

日本150毫米Type 97迫击炮

日本人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炮口装填。如果说120毫米口径还能勉强接受,那么要用双臂把23公斤的弹药举到人的高度就极其不便。可以缩短炮管长度,但射程会大幅下降,而实践证明,若离敌人不足1公里时部署这种口径的迫击炮是十分危险的,这也导致了无法有效攻击敌方的防御工事。因此,从1937年起,设计师们开始着手设计160毫米和240毫米的重型突破型迫击炮。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摧毁芬兰构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同时也在设计口径305到500毫米的超重型火炮)、破坏桥梁和道路。相比于同口径的榴弹炮,重型迫击炮不仅能更接近前线,还能用更便宜的弹药进行密集轰炸,拥有更强的爆炸力。此外,对于堡垒和掩体,迫击炮几乎垂直落下的弹道也是一大优势,可以避免弹药发生跳弹。

根据军方对新160毫米迫击炮的要求,弹药的重量设定为40公斤。考虑到射程5公里的设计需求,迫击炮必须配备长炮管,这也迫使设计师们放弃炮口装填的方式,并在缓解后坐力和便于运输的需求下,使其外形接近榴弹炮。于是,1941年,列宁格勒第7号工厂研制出了7-26型160毫米后膛装填的师级迫击炮。

该项目由N.P. 安东诺夫领导。7-26型迫击炮外观与一战时期的火炮十分相似——有单独的底座、简易的防碎片盾牌和一根短而粗的炮管。该炮还配备了完整的防后坐装置,某些性能也相似。不过,7-26型迫击炮的重量减少了一半,仅为1400公斤,而其40公斤的炮弹爆炸力则是原来的两倍,装有11.2(ЗИФ-13)或11.5公斤(ЗИФ-10)的炸药。射程为5000米或8000米。

该迫击炮通过货车牵引,连同前端P7-26,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这在当时相当不错。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在1941年春季完成,而到10月,已经组装了第一批三门试验炮。1942年的试验结果良好,7-26型设计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它在列宁格勒制造,计划由工厂生产,而当时的封锁条件使这一切变得不可能。仅41年的试生产就因空袭而被迫中断,随后列宁格勒的工厂越来越多地集中生产战争前线急需的物资。当情况稍微平稳时,另一款更加先进的迫击炮已经研发完成。

7-26型迫击炮的弹药

当时,不止一个小组在研发试验性团级迫击炮,还动用了多家工厂。例如,第92号工厂推出了S-43型迫击炮,采用传统的炮口装填设计。由于炮管长度为2.178米,40公斤的炮弹从炮口装填显得极为不便,射程也只有3270米,比要求的5公里少得多。实际上,所有候选迫击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即便是获胜的I13-101型迫击炮,由И.Г. 特维罗夫斯基(1942年之前由Г.Д. 希列宁领导)设计,也有弹药威力低于7-26型的问题,还存在结构可靠性和坚固性方面的不足,并且炮位准备耗时20分钟。但该炮设计较为简单,弹药生产容易,拖车最高时速可达50公里/小时。此外,采用了通过炮口牵引的新式方案,使得拖车与牵引车辆的长度缩短。I13-101型迫击炮最终作为1943年制式160毫米MT-13型迫击炮被列入武器库。

I13-101型的试验版本

MT-13型采用了独特的三角形支撑结构。传统的迫击炮中,双脚支架和底座之间只有地面支撑,即“假想的”三角形边,而在此型号中,前支架(不可拆卸的轮架)和底座被整合为一个刚性结构。没有设置防后坐装置,炮管与炮架通过弹簧减震器连接来缓冲后坐力,但这无法完全保护底座,导致底座可能破裂。因此,需选择地质适中的地面,地面不能太软,否则MT会陷入地下,也不能太硬,以免底座破裂。车轮的减震在炮位时关闭,类似于火箭发射装置“冰雹”系统。装填时需要将炮管抬起,类似老式双管猎枪的装弹方式。这种设计至今仍在使用,比如在较新的2Б23“诺娜-M1”迫击炮上。所有这些设计将该迫击炮战斗状态下的重量降低至1170公斤,行军状态下为1270公斤。另一个独特设计是使用短金属药筒来密封膛口。

160毫米的MT-13型迫击炮射程并不出众,最大射程为5100米,死角范围为620米。与120毫米的迫击炮相比,其射速大幅降低至每分钟3发。其唯一的目的是将高爆弹F-852精确投送至目标。该弹药重量为40.865公斤,其中包含7.78公斤的炸药。虽然这比7-26迫击炮的试验弹药少,但仍多于152毫米的炮弹,爆炸产生的弹坑可达1.75米深、4米宽,足以破坏房屋和工事。然而,MT-13射程短且可靠性较差。1944年3月,MT-13投入生产,战时共生产了593门,至1947年生产了1557门。该型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但仍需要深度现代化。

伊.格. 特韦罗夫斯基和著名的炮兵设计师谢维林都参与了改进工作。谢维林提出了一个性能更好的改进方案,尽管重量增加到1300公斤,射程却提升了近700米。最终改进的M-160型迫击炮在1949年服役并生产至1957年,总产量达到2353门(另有数据称约2500门)。其可靠性得到了提升,使用远程弹药时射程增加至8040米。新型F-853С炮弹装载了9公斤炸药,非常强大。之后,通过改进添加了装弹机,但这似乎较为稀有。M-160并未广泛配备苏联军队(其在80年代退役),但在中东地区使用至今。该炮有一个显著缺陷——部署时间较长。如需长时间压制敌军,空中支援或240毫米口径火力更合适。

以M-160为基础的伊拉克自行迫击炮

接下来介绍最强大的现代迫击炮。虽然在30年代初就有关于这种口径的想法,但项目真正开始是在研制团级迫击炮的同时。然而,口径限制极大,任何超过6英寸的火炮都会显著增加重量、复杂性、成本,并牺牲机动性和射速。130公斤的弹药无法轻易搬运,火炮的后坐力和膛内压力也需要高质量钢材及复杂结构。最终,24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项目落到了谢维林手中。他运用MT-13的实战经验和战前的技术积累,使项目迅速推进。1949年,经过完善的M-240型迫击炮被列装,生产持续到1958年,总产量为329门。

M-240型迫击炮的行军状态

M-240的结构与M-160相似,射击和装填方式相同,但突出特点是大面积的支撑板。M-240型的部署时间非常长,如果在普通地面上,还需进行更长时间的地面工程,甚至需要类似建筑的基础准备工作,耗时可能达25分钟,撤收则需15-20分钟。因此,在敌方反击中生存能力较低。M-240使用履带式牵引车(如ATL型),最高时速为40公里。战斗状态下重3610公斤,行军状态下为4230公斤。操作该重型装备时需要绞盘,并配有弹药运输车,射速仅为每分钟1发。然而,M-240的高爆弹F-864重达130.7公斤,内含31.9公斤炸药,几乎是203毫米炮弹的两倍。1953年远程弹药引入后,射程增至9700米,之前仅为8050米。

M-240型在阵地上的装填过程

M-240首次参战是在阿以冲突中,叙利亚获得了几十门该迫击炮,以色列则在戈兰高地缴获了12门。尽管该炮的战场表现未对战争进程产生显著影响,叙利亚在近年来使用其残余火炮攻打被武装分子占据的城镇。M-240在阿富汗战争中也表现突出,对付藏匿于山洞和古堡中的敌人时,高爆弹对敌军产生了强烈的震慑。延时引爆功能可以造成直径达10米的弹坑,配合精确制导弹药,效果十分显著。其远射程使M-240在阿富汗具有显著的控制范围,但作为牵引武器,M-240的娇贵特性和难以操作的问题突出,最终决定改用自行式的“郁金香”迫击炮。M-240在90年代彻底退役,但有消息称乌克兰武装部队近期发现了一门M-240并投入使用,具体情况尚不清楚。

240-мм в Афганистане

在阿富汗战场上出现的240毫米“郁金香”迫击炮(2S4)项目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7年出台的设计新一代自行火炮的命令旨在赶超北约。自行底盘大大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减少了部署和撤离时间,降低了对地面的要求,且装甲底盘提升了生存能力。新型M-240迫击炮被称为2B8,并配备了液压驱动系统和自动装弹系统。炮管下降、支撑板放置、垂直瞄准、开闭炮闩和装填均已机械化。通常认为其底盘来自防空导弹系统“圆环”,但实际上其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试验性自行火炮SU-100P,这一底盘后来也用于“阿卡西亚”等多款火炮。240毫米口径带来巨大的后坐力,支撑板被设计来吸收冲击力。

准备战斗的“郁金香”

“郁金香”具有多种新型弹药,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增程迫击炮弹(ARM),包括携带46.5公斤炸药的高爆弹3Ф2“潜鸟”、包含14枚重3.9公斤子弹药的集束弹3О8、燃烧弹3-З-5“赛达”——能够覆盖7650平方米的燃烧面积,特殊核弹3Б11配备2千吨当量的RD14核战斗部。这些弹药在飞行中通过展开尾翼稳定,实质上已接近于迫击炮发射的小型火箭,其射程达19.3至19.69公里,相当于当时的许多榴弹炮,极为罕见。研发时间较长,从1974年持续至1983-1987年,因要兼顾价格低廉、发射效果、威力、精度和射程,技术难度较大。

此外,还研制了带有特殊战斗部的常规弹药3Б4“信天翁”、中子弹“沥青”和“婚纱”,但后两种几乎没有具体资料,可能未进入量产。尤为有趣的是1К113“勇敢者”制导弹药系统,其采用了可校正弹道的3Ф5迫击炮弹。需注意,校正弹药不同于制导弹药,其弹道通过小型推力修正。3Ф5利用半主动激光制导,需由激光进行目标指示。1К113系统于1982年服役并在阿富汗获得成功验证。目前“郁金香”仍是最频繁使用“非传统”增程和制导弹药的火炮系统之一。

核增程弹3Б11

“郁金香”的生产持续了17年,至1988年结束,总产量约600台(通常记为588台,但数据不详)。在服役期间,其仅经历了一次现代化升级。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大修,配备了较新的通信设备,甚至有人提出将其安装在现代轮式底盘上的设想,但尚处于纸上阶段。2S4的服役并不活跃,在阿富汗仅部署了4门,在车臣部署了约10门,主要用于摧毁各种坚固工事。据推测,其在2000年代一度退出了军队序列,但随着炮兵旅的组建才重新入役。当前部队中最多仅有32门“郁金香”,近期的战斗中较为频繁使用。其强大的火力尚未完全展示。

“郁金香”在喀布尔附近的阵地

最后不得不提到鲍里斯·沙维林。他参与设计了几乎所有苏联服役的迫击炮口径,从50毫米的连排级迫击炮到240毫米的M-240。或许唯一未涉及的是自动迫击炮“矢车菊”和37毫米VM。鲍里斯·伊万诺维奇·沙维林完全有资格与卡拉什尼科夫、莫罗佐夫和图波列夫等齐名。

苏联迫击炮的总设计师鲍里斯·伊万诺维奇·沙维林

(转)

3 阅读:158

胡侃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