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大字不识的副总理陈永贵:追悼会规格难定论,最终邓小平拍板定调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谁能想到,一个大字不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谁能想到,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竟然能当副总理。

陈永贵是江西农村人,因为年幼时家里条件困苦,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直到42岁才有机会读书,43岁的时候被扫除了“文盲”。

他从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升职成为国务院副总理。这在世界政坛史上也算是个奇迹。

1986年陈永贵病逝,追悼会规格受争议,有人提出追悼会不能以副总统的规格举行。

但立马又有人提出反驳:陈永贵担任副总理一职,并且带领大寨村百姓熬过困苦时光,让他们有机会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这些事迹对我国贡献巨大,所以陈永贵的追悼会应当用副总理的规格。

两批人看法不一样,最后这件事儿闹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用一句话就为这件事情做了定论,那么邓老说了什么话呢?

有勇有谋的人

从陈永贵的生平看,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这个“勇”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陈永贵一直想为我党做事情,当他知道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大寨村找一名地下工作者时,他积极报名,愿意为我党传递日本鬼子的信息。

我党怕他不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性,特意和他说明了其中的艰辛,但是陈永贵拍着胸脯保证,会用尽一切办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本鬼子对这个不识字的农民十分放心,因为他们觉得共产党不会安排一个“文盲”在他们身边传递消息。

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虽然陈永贵文化程度很低,但那股爱国热情可不低。

陈永贵故意在日本人面前表现的呆头呆脑,来获取他们的信任。虽然他看起来粗枝大叶,但其实他内心十分细致。

在为八路军提供消息这件事上,没有出现过一点差错,为战争最终的胜利出了一份力。

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每日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在凶残的日本人之间流转,只为给我党提供消息,这就是陈永贵“勇”的体现。

那么,从哪里看出他的“谋”呢?

在解放战争期,陈永贵在昔阳大寨组织互助组,这个互助组主要由老弱劳动力参加,并与同村党支部书记贾进才领导的另一个互助组,开展“老少组”和“好汉组”的劳动竞赛。

一直以来,陈永贵十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想跟着我党为人民服务,

在村党支书贾进才和区党委书记张怀英的关心与帮助下,1948年陈永贵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在村支部书记贾进才的推荐下,陈永贵担任了书记。

大寨村委会会计贾海文说,为了种出更多的粮食,陈永贵发挥聪明才智,带领大寨村民发明了弓形坝。

在那个时候,大寨村的造田方法也是村民智慧的体现,村民先在沟里堆放石头来造田,再在石头上铺上泥土,这样就造出了“海绵田”。

据《大寨村志》记载,在那年陈永贵所在村的人均收入,竟然有一百元之多。

陈永贵靠聪明才智克服地理环境的制约,在土里种出了更多的粮食,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这就是陈永贵的“谋”。

谁能想到,这位有勇有谋的农民副总理,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经历。

悲惨童年后的坚韧精神

1914年,伴随着一声啼哭,全家人激动不已,作为陈家的长子,陈永贵就在这一阵阵的欢呼声和家人的期待中,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他六岁时,遇到了天灾,这场灾难让土地干旱的寸草不生,田里种不出粮食,家里也没有经济来源,全家人都饿肚子。

听说一户人家需要童养媳,陈父就想着把女儿卖给别人做童养媳,能换点东西吃。

但是陈母却坚决不肯同意,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舍得送到别人家呢。

可是现实的打击告诉他们,如果不狠下心送女儿出去,全家都会因为没有食物吃而饿死。“少一张口吃饭,是好事啊。”在陈父的一次次劝说下,最终陈母还是妥协了。

可是卖女儿的钱还是不够支撑陈家熬过这次饥荒,过了一段时间,家里能吃的都被吃完了,全家人又开始挨饿了。

陈父没办法,只能偷偷的把妻子和小儿子卖给了人贩子。

陈永贵知道的时候,心情十分悲痛,他觉得父亲很残忍,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性,他居然狠心到把自己的结发妻子和亲生骨肉卖给别人。

在这之后,陈永贵晚上经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他在心里怨恨父亲的无情的同时,也很害怕父亲哪天把自己给卖了。

但是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就此解决,陈父最终没在生活的重担之下熬过去,在生活一次次的打击之下,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陈父去世之后,陈永贵终于明白父亲生前的巨大压力和良苦用心。

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对父亲的误解和怨恨都烟消云散。他逐渐开始明白,父亲养家糊口的难言之隐,也开始明白这个年代生存的不易。

他又开始思考,卖儿卖女才能解决温饱的原因所在,这个疑惑在陈永贵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直到后来,陈永贵依旧没有忘记小时候的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小的疑惑在他心中长大,结出了果实。

1963年发生了很多灾难,最先开始的是干旱,由于没有雨水的浇灌,土地在太阳的暴晒下寸草不生,接着又是霜冻等灾害的攻击。

土地的营养流失严重,以至于种不出粮食,农民生活十分艰苦。

在长久的暴晒之后,需要下一场雨来浇湿土地,但是没想到这场雨下了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把村子里很多建筑都冲毁了。

田地里颗粒无收,居住之处又被大水淹没,这一场洪灾让本就困苦的大寨村更是雪上加霜。

那一年大寨村百姓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生活要对他们如此残酷。但让大寨村百姓想不到的是,在这场灾难的背后,藏着转机。

起初,大家只看到了这场洪灾带来的破坏,不曾想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大寨村的繁华也与它有巨大联系。

这离不开陈永贵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智慧。

洪水能破坏大寨村的建筑,但是打不破人们解决困难的信念。

陈永贵回到村里,就看到村里的老人坐在地上哭,等问明白了具体情况,陈永贵拍拍老人的肩安慰他:只要人没事,牲畜也还在,那就是好事。就算大寨村被洪水冲走了,我们也可以再建造一个。

重新建造大寨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3年里,不光要造好房子,粮食产量也不能落下。

大寨村百姓白天种地,晚上盖房子。他们辛苦劳作,有时候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但是在陈永贵的精神鼓舞下,村民们不畏艰辛。

在遇到灾难的这几年里,大寨人不仅重新造好了房子,农业方面也没有落下。

据统计,大寨百姓种出了几十万斤粮食,每亩田地平均能产出七百多斤,并且可以上缴国家二十四万斤粮食,平均每个社员的口粮能达到四百斤左右,每一项指标都和前一年差不多。

大寨村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陈永贵被邀请到农业劳模大会上发言,他向大家讲述大寨人对抗自然灾害的过程,开心的和大家分享经验。

在这次大会上,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农民身上闪闪发光的超凡才能。

从农民到副总理

12月26 日下午人大代表会闭幕后,大家都陆续离场准备回家,陈永贵正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到后面好像有人在喊他。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总理通知他去毛主席那里作客。

“毛主席平时很少请人吃饭,连自己的孩子们难得跟他一起吃顿饭,今天都没请来。”周恩来介绍说。

碰巧,这天还是毛主席的生日,用餐时,毛主席耐心的向陈永贵介绍桌子上的一道道湖南菜,让他不要客气,爱吃什么就多吃点,千万不要拘束。

毛主席对陈永贵的事迹赞不绝口,认为陈永贵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毛主席又对陈永贵说:“要进才能化贤,才使你露出峥嵘。这种事历史上也有过,但确实少。”

就在九大召开半年前,1968 年 10 月 13 日《人民日报》版面上发表了通讯来赞扬陈永贵的良好作风:

1975年,毛主席让陈永贵当副总理,但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得知他的想法,周恩拍了拍他的肩膀,和他说这是毛主席对你的信任,在周恩来的劝说下,他不再推脱,而是下决心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当了副总理之后,陈永贵也不奢靡,穿着朴素,行为朴实,并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失去了本心。

在任时,他一回大寨就下地干活。在家也时常告诫孩子们要节约粮食,对孩子们的教导也十分严格。

1980年,由于年龄的增长,在处理国家事务上,陈永贵有些力不从心,于是陈永贵向中央提出要辞去副总理这一职。

晚年的陈永贵遭受疾病的折磨,在病床上已经难以走动,日常生活起居也难以自己完成。

陈永贵在72岁的时候病逝了,中央决定为陈永贵举办追悼会,来纪念这一位农民副总理。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追悼会的规格居然引发了人们的争论。

按理说,陈永贵曾经担任副总理这一职务,他的追悼会就该以这个等级的规格来办。

这是正常不过的,也是对陈永贵的尊重和怀念;但是在群众里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贡献,陈永贵是农民出身,成长道路也十分坎坷。尽管生活十分困苦,但他的内心依旧美好,诚心诚意的为大寨村百姓解决温饱问题,并且将大寨精神推向全国。

但这样一个十分正常的决定,竟然也会有人反对,而且还言之凿凿地提出了他的理由。

比如,有人说,陈永贵在担任副总理的时候,在行为上不求上进,在文化方面没有更进一步。

陈永贵小时候家贫,他没有机会进学堂,所以没有多少文化,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些人就紧抓住这点不放,说他长大之后,也没有好好抓住学习的机会,42岁才开始看书。不管是能力还是水平上,都不能达到副总理的标准。

其次,陈永贵在一些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些偏激,并且在从政生涯中做出了一些错误的指示,这些指示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最后,陈永贵晚年因为身体问题,退休的比较早,在后期政治存在感很低,对我国的贡献也只是在短期,所以陈永贵的追悼会不应该用那么大规格。

但是有人立马提出反驳,他们认为不应该因为陈永贵的一些过错而否定他的贡献。

并且他是正儿八经的副总理,也是在这个职位上病逝的,本就应该照章办事,不应该节外生枝。

最终有人提议询问邓小平的建议,邓小平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立马做了决定:必须按照副总理的规格举行追悼会。

面对众人的疑惑,邓小平解释道:陈永贵一生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努力,让大寨村百姓吃饱饭,并且把大寨村的实践经验推广到全国,为我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为大寨村做出的巨大贡献,他都值得全国人民的尊重。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否定他的奉献。

在他离开之后,让他的追悼会以副总理的规格举行,也是对一个为人民劳心劳力的中国农民副总理的尊重和纪念。

邓老的这番话,大家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最终,陈永贵的追悼会是以副总统的规格举办的。

从担任副总理到生命结束的前一秒,陈永贵都在思考他这个副总理做得好不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为人民做好事。

追悼会的巨大规模,也是我国党和人民给陈永贵的最好答案。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