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的创新,如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古人身上,而不是用古法来装饰

四海易文字 2025-02-13 04:04:12

在清代书法家里,何绍基(子贞)是咸丰,同治年间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书法对后人起着很大影响,近百年来,凡是学颜字而想抄捷径的,不是学钱沣(南园),就是学他。钱的颜字刻板滞重,不及何的灵动姿媚,所以学何的人要比学钱的人多。

他早年专习北碑,自己说“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二王以下各种法帖)不甚留意”。特别对北魏的《张黑女志》下过很大苦功。他到三十八岁中进士后,才开始习颜字,所以他写的颜字,带有北碑气息。据说他用的笔是毛笔中最软的鸡毫,执笔用“龙眼”法,五指环列,虎口正圆,平平的攒在笔管顶端,高悬肘腕,使全身力量从肩背达肘部,从臂肘达腕指,再从笔管顶端下达笔尖,指、腕、肘、肩成平形弧线。这样执笔,无疑地是十分吃力的,写不了几个字,一定就会气喘手颤,背酸肩痛。然而他在初习颜字的时候,就这样肘腕高悬的临写,每天规定写五百字,每字象饭碗那么大,而且他还能这样执笔写小楷,可见其工力之深。尽管有些人批评他这样执笔是“魔道”,但他的这种不畏艰苦的精神,还是值得佩服的。

他自己又说:“余学书从篆、分(有挑脚的隶书)入手。”他早年的篆书,分书不可得见,不知写得怎样?据他的孙子何维朴在《衡方碑》跋尾里说:“咸丰戊午,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习八分书,东京碑(汉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用功尤深,各临百通。······”在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何临汉碑十种》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戊午除夕至己未元旦,一晚上就临完一通《孔和碑》,庚申元旦一天临完一通《西狭颂》,其它几种也差不多都是一天一通。他死于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年七十五岁,从六十岁起学八分书,至少写了十年以上,就算中间因故间断,不能每天临池,根据他的书写速度,所临汉碑也当不下二三千遍,这样长时期的勤学苦练,至老衰,确非常人所及。

这里所附的手写《易林》墨迹,是他回故乡后所写的,那时他正六十二岁,全文二千二百多字,他具款里说:“庚申闰三月四日至九日”,这就是说六天里写了二千二百多字,平均每天写三百到四百字。这本册子,不是临古之作,而是自运机杼,从头至尾,神融笔畅,天机洋溢,一气呵成。结构间架,全用汉法,所以无一字无来历;而笔法气韵,全是自己家数,所以又无一字是古人。打个比方就是他把自己的衣服穿在古人身上,而不是把古人的衣服硬剥下来装扮自己,这是他的善学古人之处,也正是他的真本领。

何绍基(1799-1873)

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别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教育家。曾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等朝廷史馆文职官员。后又担任过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等讲席,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的工作,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创作中。何绍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经史皆通,尤精小学,旁及金石考证。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有“清代第一”之誉。

0 阅读: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