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武汉大学发现黑洞新特性,中国天眼FAST揭开神秘面纱!

7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武汉大学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该研究由武汉大学物

7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武汉大学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该研究由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主导完成。

微类星体是由银河系内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通过吸积恒星物质来产生高温吸积盘和相对论性喷流。在观测上,微类星体表现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因此被视为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

GRS 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其中包含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且观测到射电喷流的视超光速运动表观上(超过光速的速度)。因此,它成为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

为了揭秘微类星体中的相对论性喷流,研究团队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利用中国天眼——即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对该黑洞进行了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监测。这种监测的采样时间达到了49微秒。

通过利用FAST望远镜的高采样率和探测灵敏度,研究团队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中发现了微弱的射电脉搏现象,其周期约为0.2秒。

这项研究成果是世界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这一发现将为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的成功得益于FAST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面板射电望远镜,其巨大的反射面积使其能够捕捉到微弱的射电信号。传统上,黑洞的射电辐射主要来自于射电喷流的同步辐射以及吸积盘的热辐射。然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与射电脉搏相关的低频振荡现象,这表明射电辐射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机制。

总之,武汉大学关于微类星体中黑洞射电脉搏的研究成果在揭示黑洞行为和性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利用FAST望远镜的高灵敏度和高采样率,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现象,为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射电脉搏和低频振荡的起源和机制,从而揭示黑洞的更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