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水初识】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披襟清永绕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
--爱新觉罗·弘历《昆明湖泛舟》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约为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葡身有营山之名面得名营山泊。营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是北京人的西湖。
元期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铭河,引昌平博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人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南》济遭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剂京城用水的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田种植租容,湖旁又有专院、享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南风录、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以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500多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
【名水览胜】
昆明湖为颐和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约有2.21平方千米。昆明湖中有六岛两堤和九桥。六岛中蓬莱岛、藻鉴堂、治镜阁三岛被称作海上三座仙山,是湖中景色的点睛之笔。两堤指东堤和西堤,东堤有文昌阁、知春亭、廊如亭等建筑,其中八角重榆、占地约130平方米的廊如亭,经考察为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座。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景观建造,并仿照苏堤建有六桥,分别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其中玉带桥为六桥中唯一的石拱桥,拱高十余米,虽高大却不笨拙,造型流畅,仿佛玉带,为林造桥之佳作。昆明湖上最大的桥是十七孔桥,桥长150米,宽8米,由17个孔组成,状若飞虹,卧于廊如亭和南湖岛之间。在空阔的湖面上建如此长桥,没有半点厚重之感,所显轻灵顺畅,增添了湖区景观层次,其设计构思堪称绝妙。桥建17孔,是本着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都为“九”。“九”是阳数中最大,皇帝最喜欢的吉祥数字。长桥仿照北京卢沟桥,栏杆上雕刻着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都是那么生动可爱。
昆明湖西北靠岸边建有一座石舫,取“河清海晏”之意,名清晏舫。石舫长36米,是由巨大青石雕砌而成,舱楼是欧式,木结构,但油漆为青石颜色,望上去浑然一体。清晏舫不但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也是园中独一无二的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昆明湖北岸的万寿山,是由挖湖的土方堆成。万寿山前山的正中,依山建有一组建筑群,从下至上依次为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它们和铜亭、转轮藏等一起构成颐和园的中心景区。
排云殿是颐和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慈曾把此殿作为自己的寝宫。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旁分列紫霞、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全部以黄琉璃瓦铺顶,远远望去一片金光灿烂。从排云殿向上可达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中心建筑,高41米,八角三层四重檐,体量宏大,气势雄伟,高阁同周围建筑搭配协调,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大气。佛香阁的第一层供奉着一尊重达5吨的明代铜佛,第二层陈列着乾隆亲笔所书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以及一尊玉佛,第三层展示了建造佛香阁的有关资料。登上佛香阁远眺,玉泉山、西山、昆明湖美景尽览无余,妙不可言。
自佛香阁再往上,山顶处建有一组宗教建筑,名为智慧海。智慧海是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其结构都是用砖石纵横相间的拱券砌成故又称“无梁殿”。大殿四周的墙壁一律部用黄、绿两琉璃瓦铺成,且嵌有1110尊琉璃佛像,极富特色,佛香阁西侧为铜亭,又名宝云阁,是一座通体用铜铸造的建筑。亭高7.55米,重达207吨,重歇山顶,四面菱花扇,造型极为精美。其铸造工艺水平之高,体积之大,实属世间罕见。转轮藏是一组佛教建筑,是帝后念经之处。正殿为三层阁楼,两侧各有双层八角配亭,亭内建有六层木塔,上刻经文,可旋转。万寿山东麓为谐趣园、景福阁等建筑,西有画中游等建筑。两边建
筑错落有致,与中轴主建筑相映衬,组成一幅完美的山景图。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横贯东西,这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把万寿山前山各景点巧妙地连接起来,以排云殿前的排云门为中心,两边对称建有留佳、寄澜、秋水、逍遥四座八角重檐攒尖亭,其中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彩画达八千余幅,绚丽多姿,惟妙惟肖。沿长廊漫步,既可以观赏内部的精美彩绘,又可以欣赏外面的湖光山色,美景佳作,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