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者想跟大家谈一谈重庆的美食——毛肚火锅。从全国吃火锅的情况来看,流行于秋冬季节,以冬季最为盛行!菊花火锅始于农历九月,一直到隆冬羊肉火锅,不管是上桌还是家常便饭,都各有特色。最早流行于北方寒冷地区的铜锅,蒙古人首先以涮羊肉为食,直到现在北京的涮羊肉,仍以口外羊肉(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多处长城羊肉)为上品,以其秋后腰肥,肉嫩而无膛味,加之东来顺等家家户户刀法高超,刀法薄如纸(过去成都福兴街竹林小餐白肉刀功之好,全用刀功薄,为人称道)。
十七世纪中期,火锅成为宫中请代冬日进腾菜单上不可或缺的菜肴,有羊肉火锅、兔肉火锅、鹿肉火锅等。嘉靖登基(1796年)大摆“干叟宴”,共用火锅数达一千五百五十余种!根据李动人先生的考证,大约在二十年代,在重庆相隔的江北县一带,有不少卖水牛肉的摊贩。肉质粗味酸,不及黄牛鲜美可口,但其价格便宜,吃得起的多是沿江两岸挑背的中人,水牛肉成了他们经济实惠的“打牙祭”食品。野牛既有销路,除了新鲜的一部分,还得想办法把它卖出去。
于是,他们就把心肝之类的,下锅煮,紧其肉,折价给零售商去卖。小贩们便到嘉陵江沿江河坝码头空地或街头巷尾,摆上小摊子、几个凳子,搭起泥敷的炉子,一只分了格的洋铁盆(或铁锅),用来煮麻辣烫的卤水,一些卖劳动的群众,坐在炉子周围,吃着炉子。每个人确认一格,将切好的鱼肚等放入格内卤水中,边煮边吃。数盘数个算儿盘,既经济又美味,还热闹,再加上两个(100元)杀酒,吃得酒足饭饱,特别是在冬天,吃得更称心如意。
上世纪20年代末,在小什字朝天门走去的路上,到了晚上还摆出卖牛肉的小火锅,白萝卜煮牛肉,调和辣味为主,一炉一锅,热气腾腾,不但卖得有劲,穿得斯文一表的人也坐在冷风里吃得大快朵颐。吃毛肚重庆火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季节,冬天当然好了,夏天也很热闹,三伏天40℃以上高温,桌子和凳子都烫的时候,重庆人的饮食就是男女不分,虽然汗流浃背,但还是处之泰然。
又一手拿筷,一手挥扇,在麻辣烫的高温高热下,辣得舌头伸出来,清口长流,此时,又能来两个冰棍雪糕,以备不时之需。战士们吃的越多越好,除了女人,男人们也吃的越多越好,要么丢掉盔甲,要么干脆脱下来准备盘肠战。其中有武松打虎式,怒斩华雄式,不少女中豪杰,颇有鞭夫人击鼓基金之概,气吞河山之势。毛肚火锅,吃的就是牛肚和内脏,牛肚里有重筋,形似毛巾。下一锅一烫-这一烫要拿稳火候:久如牛皮,未谈及生者,皆不可食。
总而言之,重庆食客是个中能手,对烫牛肚很有经验,他们烫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达到了吃饭的最高水准。这是一场火候,凭经验,凭本事,用今天的计算机也不能确定算下来。“火候”二字,似乎是主厨的事,到了火候中,吃客也成了善观火候的行家。非得这样不可,否则你无法下咽,现实是如此残酷!便逼得食客们细心拍拍火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