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都洛阳:在诗意中品味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和厚重历史

诚畅华 2024-07-24 06:09:07

作者:任新建 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 HUALUETT)

洛阳,这座历经千年沧桑仍魅力不减的古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洛阳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争夺之地,更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诗都,感受它在诗意中绽放的人文气质和厚重历史。

全文3181字,阅读约8分钟

在中国,悠久历史的城市很多,但极少有一个城市像洛阳这样,备受文人墨客青睐,以至于关于洛阳的诗词浩若烟海、汗牛充栋,犹如一篇篇饱含深情的颂文,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和厚重历史。

洛阳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南望伏牛,“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自古便是公认的帝王之都。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位于九州之中,因此又被称“天下之中”。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2000多年间,先后有13个王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在此建都,105位帝王在此登基加冕、号令天下。

唐朝诗人储光羲诗云,“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同朝诗人韦应物登高远望洛阳,认为此地乃“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王昌龄在《放歌行》中,用“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将洛阳帝都气象、天子威仪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晚唐,诗人韦庄站在春日的城头回望洛阳,却感慨盛世不再,“五凤灰残金翠灭,六龙游去市朝空。千年王气浮清洛,万古坤灵镇碧嵩。”

洛阳水土丰茂,黄河和两大支流洛河、伊河共同孕育了这座城市,因此一向有“三河建洛都”之说。三河中,洛河清幽秀美、细沙筑底。孙吴丞相陆逊之孙、西晋文学家陆机,用“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描述了一位佳人春游洛水、濯洗玉足的场景。

唐朝诗人张九龄在一场春日宴会上赋诗,“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刘禹锡在调任洛阳任职东都尚书省时,也曾对洛河之美大发诗兴,“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古代的伊河同样清澈潺潺,唐朝诗人韦述在一个春天的傍晚渡过伊河,觉见“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宋朝欧阳修在伊水边思念好友梅尧臣,“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七子”之一的宗臣,对着伊河慨叹曰,“洛阳城北春云稠,洛阳城南伊水流。伊水泠泠去不返,千山万山明月愁”。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句“洛水宫妃衣绛袍,伊河清碧净飞涛”,将洛水、伊河之活力、幽美展现无遗。

三河给洛阳带来发达的水运交通。唐朝诗人张说站在洛河桥头为友人送行,“何处送客洛桥头,洛水泛泛中行舟”,尽显依依不舍之情。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洛河边的早春夜宴上尽兴畅饮,豪情作诗,“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唐朝诗人韦应物登高遥望洛阳城,见洛河上来朝贡的外国船队络绎不绝,一句“舟通南越贡”,顿显四方来仪的大唐气象。诗人储光羲诗云,“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张九龄用“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来描述当年各国朝贡洛阳盛况。五代时的文学家和凝,更是将洛河的历史厚重写得淋漓尽致,“洛河自契千年运,更拟波中出九畴。”

2014年,被称为“中华文化千古之谜”“宇宙魔方”的洛阳市河图、洛书传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伏羲氏时期,黄河里浮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氏依照“河图”画出八卦,而后成《周易》;大禹治水时期,洛河里浮出一只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对“洛书”进行了阐释,成为《尚书》中“洪范”篇。“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有河图,而后有太极、八卦、五行、周易,因此宋朝文天祥说,“八卦与五行,皆自河图出。”唐代诗人李峤也云,“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洛阳之美,美在四季,尤以春季最为诗人喜爱。洛阳又是牡丹之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阳春三月给洛阳留下数不清的优美诗篇。唐朝诗人刘克庄赞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抽象派诗人曹邺在《四望楼》中,一句“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仿佛让人闻到洛阳满城的花香。

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刘禹锡更是在《赏牡丹》一诗中写下千古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花狂魔欧阳修提笔写下,“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另一花痴司马光,用“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展现了自己更高一筹的段位和视野。

图片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对诗人而言,秋天乃思念上头、愁绪滋生的季节。秋天的洛阳,在诗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滋味。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写道,“洛阳城市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把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心情表露无疑。诗人徐凝在一个秋天到洛阳游玩,认为秋天的洛阳之美不输于春天,“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今到白家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白居易秋游洛阳,提笔写下“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就连秋天的洛水,在诗人笔下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北宋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的张耒,用“洛水秋深碧如黛,乱石纵横泻鸣濑”,展现了深秋时期的洛水之美。

许多诗人游历过或在洛阳生活过后,对这座城市念念不忘,或期盼故地重游,或几番梦回洛阳。满腹才华的南朝女诗人沈满愿,嫁征西记室范靖为妻,从繁华的洛阳去了遥远的帕米尔高原,一句“梦里洛阳花,觉来葱岭雪”,道尽西域之寒苦和对洛阳生活的怀念。唐朝诗人韦庄,用一句“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表达了天涯浪子异地漂泊、老死他乡的苦楚和对洛阳的不舍思念。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多首诗作中表达了对洛阳的思念,“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我昔曾为洛阳客,偶向岩前坐盘石”“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唐代诗人、武则天曾侄孙武元衡写道,“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展现了对春天美好而又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古都洛阳的深切向往。

诗人们对洛阳的思念不止美景佳人,也有美食美酒。大诗人李白诗曰,“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醉吟先生白居易在洛阳的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闲适,“洛阳堰上新晴日,长夏门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树歇,七年此地作闲人。”曾官居刑部侍郎的高适,吃着螃蟹就着美酒,听闻洛阳捷报,“半醉忽然持蟹螯,洛阳告捷倾前后”,感觉人生酣畅淋漓。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的唐朝诗人李绅,虽一身抱负,但终未得重用,至年老色衰、终日沉浸酒中,“惟有门人怜钝拙,劝教沈醉洛阳春”。宋朝文学家朱敦儒淡泊功名,热衷饮酒作诗、追求自在生活,“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作为都城,洛阳在历史上也曾几度战争,数次被攻陷易主。三国时期,出生于山东菏泽鄄城的曹操第三子、陈王曹子建,登上北邙阪,远望洛阳山,感慨战争之后洛阳繁华不再、一片荒凉,“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公元310年洛阳被攻陷,整个中国北方乱成一锅粥。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洛阳被叛军攻陷失守,这不仅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为了许多诗人心中的痛。

诗人李白曾用“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来描述当年洛阳的战乱和凄凉景象。杜甫用“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来描绘洛阳城陷落后的一片哀伤。南宋词人文天祥,痛心于南宋朝廷只知沉迷杭州美景、沉醉佳人歌舞,毫无北上收复故土,故都洛阳花石已变瓦砾蒙尘百年,感慨“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图片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一部洛阳史,半个中国志。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在《书洛阳名园记后》总结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朝诗人于武陵在经过洛阳城时感慨,“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周秦时几变,伊洛水犹清”。涑水先生司马光在经过洛阳城时写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题图来源:中经视觉

0 阅读:0

诚畅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