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小毛病,不碍事。”这是张阿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自从退休后,她每年体检一次,医生一年前告诉她肠道有个小息肉,建议观察或做个小手术切除。
张阿姨觉得不痛不痒,加上手术总让人心生恐惧,便搁置了这件事。
直到最近,她常感到腹部隐隐作痛,排便有些异常,才不情愿地去医院复查,结果让她如雷轰顶,小息肉已经悄悄长成了癌前病变。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肠道息肉的形成与癌变往往潜伏多年,不痛不痒,甚至毫无察觉。
然而,一旦它发展到中晚期,治疗起来却变得十分棘手。
什么是肠息肉?这些息肉为何危险?
简单来说,肠息肉是长在肠道内壁的一种突起的“新生物”,类似于小肿块。
根据《消化道肿瘤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肠息肉并非等同于癌症,但约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逐步演变而来。
而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尤为突出,这种息肉在肠道息肉中所占比例较高,癌变的风险也较大。
肠道息肉并不是一类单一的生物增生物,医学上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是癌变几率最高的一种,其中又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研究指出,管状腺瘤生长缓慢,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却高达50%,特别是直径超过2厘米时,癌变可能性直线上升。
如果发现的是管状-绒毛状腺瘤,这种息肉属于两者的混合体,其癌变风险在两者之间。
炎性息肉:此类息肉主要由炎症引起,通常癌变风险较低,但如若反复受炎症刺激,息肉细胞容易发生突变,逐步向恶性方向发展。
增生性息肉:相对较小,癌变几率也低,但如同炎性息肉,反复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可能发生癌变。
错构瘤性息肉:这种息肉大多为良性,但属于一种家族遗传疾病,患者往往因遗传因素而长有多个息肉,甚至布满整个肠道,这种情况下癌变的风险也需警惕。
由此可见,息肉的种类不同,癌变的风险也有所差异。
腺瘤性息肉需特别注意,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若不及时干预,后果难以预测。
上厕所时的4个“信号”,或是肠息肉的警告
息肉的形成并不会立刻带来痛苦,但却会在日常生活中留下蛛丝马迹。
尤其是在排便过程中,息肉会通过一些信号“自曝”存在。
留意以下4个排便异常情况,可能帮助您早期发现肠道问题。
便血
便血是肠息肉的一个典型信号。
宁波市第四医院的研究显示,息肉表面易破裂,会导致间断性小量出血,且常为无痛性便血,表面看来似乎并无大碍。
便血也可能表现为“黑便”,这通常是息肉受排便挤压后血液渗入大便,导致大便颜色变黑。
如果偶尔发现这种症状,不要轻易归咎于痔疮,也有可能是肠息肉的早期信号。
排便习惯的变化
研究还发现,肠息肉可能会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
尤其是下段肠道的息肉,可能引发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息肉随着生长逐步阻塞肠道,使得粪便难以顺利通过,可能导致肠道频繁收缩,这也是导致腹泻的原因。
如果原本正常的排便规律忽然变得混乱,建议尽快做一次肠镜检查。
大便变细或出现凹槽
在某些病例中,息肉的生长会占据肠道的部分空间,导致大便受挤压呈细条状或出现凹槽。
对于细心的人来说,大便形状的异常是一个重要信号,尤其是长期出现这种“异常”,需特别小心。
腹痛和腹胀
当肠道息肉逐渐增大时,会堵塞部分肠腔,肠道因此受到压迫,尤其是在进食、排便或按压腹部时,易出现腹痛和腹胀症状。
此时,息肉如同肠道内的“异物”,若继续增长,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肠道问题。
不止肠道,其他部位的息肉也需警惕
许多人以为息肉只出现在肠道,其实不然。
胃、胆囊和子宫内膜等部位也易长息肉,虽然大部分为良性,但由于受到胃酸、胆汁等生理环境的刺激,这些息肉的癌变风险同样存在。
胃息肉:胃息肉虽大多为良性,但随着其体积增大,患者可能出现恶心、腹胀等不适症状,甚至发展为胃癌。
研究表明,约3%-6%的胃息肉会恶化为胃癌,尤其是那些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性胃息肉。
医生建议这种类型的息肉尽早切除。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若增大、宽蒂或为单发型息肉,需密切关注,因为这类息肉存在癌变风险。
若伴有胆结石等症状,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或考虑切除。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多见于绝经女性,可能会影响月经规律,引发阴道不规则出血,甚至导致不孕症,部分息肉还可能恶变。
建议有此问题的女性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息肉的形成原因
虽然肠息肉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部分研究认为不健康的饮食与不良生活方式与肠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
高脂高糖食物、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长期吸烟酗酒及熬夜,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诱发肠息肉形成。
此外,遗传因素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便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疾病,患者体内通常含有多个息肉,甚至布满整个肠道,其遗传机制与特定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有关,癌变风险极高。
这类患者及其直系亲属更需定期体检,以防患于未然。
好消息是,肠道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需要5-10年时间,在这段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进行预防:
高纤维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的排出。
例如,燕麦、卷心菜、胡萝卜等食物对肠道有很好的清洁作用,能有效减少肠道癌变的几率。
少吃高脂肪、烧烤和加工类食品:研究表明,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肠道细胞增殖,而烧烤食物则含有致癌物质,如苯并芘。
加工肉类中的亚硝酸盐也会增加肠道负担,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肠息肉甚至癌变。
控制体重,避免久坐: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压力,尤其是久坐族更容易患肠道疾病。
建议每隔一个小时适当活动,平时增加一些运动量,不仅可以预防息肉,还能改善整体健康。
定期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史或长期饮食不规律的人群,建议40岁左右开始定期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有效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息肉,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张阿姨的故事并不是个案,肠息肉的形成与癌变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察觉时往往已经进入癌变阶段。
幸运的是,只要我们重视健康管理,关注身体信号,定期检查,完全可以将癌症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肠道健康在于每一个日常习惯的积累,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让肠道得到最好的呵护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