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回到家乡,得知童养媳等他22年,将军妻子的决定令人动容

养儿育女日记 2023-03-19 17:09: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6年的一天,刚忙完家务活的张凤娥,心里有些异样感,或许是自己年纪大了,做了点家务,心跳就加快了。

刚坐在门口台阶上歇着,她转头看到村口停了一辆气派的吉普车,车里走下一个穿着军装的人。

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打断了张凤娥的思绪,她刚想抬头看看。

农村老照片

“凤娥姐,你真的还在啊,过去这么些年,我一直以为当年你也没了,我来晚了啊。”

张凤娥起身盯着这个挺拔的军人,他叫她凤娥姐,还伸手握住了她那粗糙的老手。

张凤娥看了许久,眼前的这张脸慢慢变得熟悉了,她那呆滞的眼神泛出喜色——这不是耀彩吗。

一时的激动让她流出了泪水,她竟也不自禁地用力握了握军人那双大手,但是却不知如何开口说第一句话。

张凤娥躲避的目光移到了军人身后,军人身后怎么还站着个女人,她又是一惊,下意识地缩了缩手,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一场景。

就在这时,军人身后的女人用温柔的嗓音开腔:“凤娥姐,我是耀彩的爱人,总听耀彩说你的事,多亏了你早些年照顾他。”女人说着,用她那柔软的手,也握住了张凤娥的糙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凤娥的眼神暗了暗,她的表情随即变得柔和起来,眼眶有点发红。

张凤娥对耀彩爱人的亲切问候和握手感到欣慰,甚至带着点感激,但是她的表情稍显错愕——她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关系。

的确,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很是错综复杂。

这个叫耀彩的军人,全名是易耀彩,中国的开国少将;张凤娥,是易耀彩年轻时在家乡的童养媳;耀彩的爱人名叫范景阳,是易耀彩明媒正娶的妻子。

他们之间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三个人这一次的见面,又会让他们的关系走向何方呢?

姐弟相称的“名义夫妻”

1916年,易耀彩出生在江西省的农民家庭,虽然贫穷,但日子过得还是很温馨的。

易耀彩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小易耀彩的教育,他们知道多读书才会多点出路。

易耀彩也很争气,他天资聪颖也愿意下苦功夫,因此他的成绩可圈可点。

但是因为家境实在困难,易耀彩不得不放弃学业,暂时在家帮助做点农活。

易耀彩10岁的时候,一群难民到村里讨饭,张凤娥从此出现在易耀彩的生命中。

当时的张凤娥跟着其他难民,从瘟疫横行的家乡逃难,一路上只能靠讨饭活着,很是悲惨。

一行难民流落到螺岗村的时候,模样清秀的小张凤娥被黑媒婆盯上了,她们给陷入绝境的张凤娥吃了点饭,告诉她有办法安排她到附近的一户人家常住,之后再也不用四处挨饿了。

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张凤娥,已经被饿怕了,听到这番说辞,很是心动,就答应了。

旧社会童养媳

于是,易家就这样“娶”回了张凤娥。

好在易家的父母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善良的他们把张凤娥当成了自己的闺女养,让她不缺吃也不缺穿,更不会虐待她。

而张凤娥心底里也很感激易家的所有人,她知道自己算是被媒婆“卖”来的,但是眼前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她很满意了。

乖巧的张凤娥把自己当成了易家的一份子,抢着分担家务活,也把小易耀彩当成了亲弟弟,照顾得很仔细。

1928年,红军的革命足迹到了江西省。红军的行为很正派、很有原则,他们对老百姓的好当地人都能切实地感受到。

红军的革命宣传活动很有效果。易耀彩的父母积极响应红军的号召,在当地当起了红军的基层干部。父亲担任县苏维埃干部,母亲担任苏维埃妇女主任,两人颇有热情地做起了革命事业。

红军

易耀彩在父母的影响下也试着接触革命,听了几次革命宣传之后,易耀彩的内心很是认同革命思想。

1929年夏季,易耀彩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次年的8月,小易耀彩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按照惯例,像他这样只有13岁左右的,都是从儿童团开始往上升。

而易耀彩天赋极高,并且积极进取,锻炼出了不俗的作战能力,组织很快就让他成为了正式红军。

随着人生阅历的累积,易耀彩算是知道了“媳妇”的真正含义,而他和张凤娥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暧昧起来。

虽说是初具进步思想,但易家的父母在根本上还是个守旧的农民,他们希望二人尽快结婚,好让易家的香火存续。

旧社会童养媳

但是此时的易耀彩,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革命战斗中去,只好任由自己的婚事一再耽搁。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决定长征。

临行前,易耀彩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了家,他要和家人好好告别。

父亲给易耀彩提了一个“重大”的建议——让易耀彩趁着临行前的这段时间,和张凤娥做成夫妻之实,好给易家延续香火。

然而,易耀彩几乎是脱口就拒绝了。他想到的是,行军打仗多凶险,此去山高水远,谁也不能保证吉凶,不能让“姐姐”冒当寡妇的险。自己万一真有不测,也不能耽误了姐姐的后半生。

第二天,易耀彩吃完饭,预备出发了,临行前,他把心里话告诉了张凤娥:“姐姐,我要随红军部队长征去了,这次行军很危险,也不知什么时候结束,你……”

红军长征

很明显,易耀彩不愿耽误张凤娥,想让她嫁给其他人,不必守着易家了。

然而,张凤娥急忙打断了易耀彩的话:“快别说了弟弟,你不用担心我,我就在这个家里哪都不去,等你平安回来,这是我愿意做的事,不怕等得久。”

显然,两个人的心里都装着彼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当然是爱。但是,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男儿舍弃小家去报效祖国,也是逼不得已啊。

没有国哪有家,革命到底是自己的信念,易耀彩甘愿为了革命事业赴汤蹈火。

开国将军“养成记”

长征之苦,世所罕见,易耀彩的长征之路也是坎坷异常。

好在易耀彩久经战场的磨炼,早已具备钢铁般的意志和高超的作战智慧,这让他能够坚持长征并且在战场发挥重大作用。

飞夺泸定桥

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易耀彩也是参与此次战役的一员。

首长杨成武带领着红军战士们,三天时间跋涉320里,终于在任务规定时间内到达泸定桥。

然而,泸定桥已被敌人提前破坏,只剩几条粗铁索了。这样的“桥”,显然是不能通过了。

起初,有部分战士尝试着徒手攀上铁索,慢慢地往桥的另一边移动。

可是索链太滑了,加上战士们在行军中消耗了太多的力气,还有敌人射击的子弹从对面飞来,很多战士跌进了滚滚河水中。

这时,红军战士运来一些木板,打算把木板铺在铁索上变成路。可是对面的敌人见状加大了火力,铺木板的几个先锋战士英勇牺牲。

飞夺泸定桥

危急关头,易耀彩灵机一动,只见他抱着木板在铁索上打滚,靠着结实的后背和木板的轮番支撑,居然稳稳地前进了。

而且因为全程是趴着的,轻易地躲避了飞来的子弹。就这样,易耀彩凭着这个巧妙的方法,顺利抵达河对岸。

经过易耀彩的示范,身后的战士们也学着易耀彩,抱着木板滚到了河对岸。

几轮下去,抵达河对岸的红军战士数量已经很可观了,他们击败了敌方的守军。很快地,战士们用木板铺好了桥,让剩余的战士们安全过河。

过草地的时候,易耀彩遇到了极其危险的“灾难”。

野外的蚊子携带大量的病毒,被这种蚊子叮咬过的易耀彩,不幸染上疟疾。加上他缺吃少穿,身体本就脆弱,所以他的症状特别明显。

红军过草地

他的身体一会儿冷得打颤,一会儿热得冒汗,脑袋一直晕和疼。

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即使是在人员密集的住宅区,疟疾也是很难治疗的,更不用说在人迹罕至的草地了。易耀彩的身体越来越差,甚至连行动都很困难了。

正巧,易耀彩的一个舅舅也在这批队伍里。

这个舅舅有个宝贝——牛皮裤带,那时候的牛皮裤带是直接用干牛皮切成条带状的,没有化学加工,煮了就是可以吃的牛皮汤。

舅舅把自己的牛皮裤带煮成了汤,让易耀彩喝下去补充抵抗力。他还叮嘱易耀彩:“一定要走出草地,走出草地就能活着。”

最后,在舅舅的照料和搀扶下,易耀彩扛过了这一次的劫难,重新回到了红军队伍里。

易耀彩

到达陕北后,易耀彩升任科员,之后参加抗大的学习课程。有了理论革命知识的加成,他成了一个更合格的战士。

不管在抗战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易耀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0年,易耀彩担任青岛警备区司令员,兼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

1953年,易耀彩进入苏联伏罗希洛海军学院学习。

重逢的一家人,好久不见

那个岁月里,易耀彩是时代的风云人物,而张凤娥只是极其普通的一个农民。她守着易家,不仅面对着贫困的生活,还亲历了生死离别。

易耀彩走后,还乡团很快占领螺岗村,伴随而来的是易家的厄运。

还乡团残害百姓

易家父母的红色成份,让他们遭到了还乡团的杀害,父亲更是被抛尸赣江。也许是命运的怜悯,外出的张凤娥躲过了惨死的结局。

但是易家父母的横死,也是让张凤娥难以承受的伤痛,在这个世界上,她最亲近的人少了两个。

张凤娥借钱给易家父母办了丧事,此后几年,她还要躲避还乡团可能的偷袭。

不少人劝张凤娥另外找个人家嫁了,但是张凤娥的心里还有易耀彩,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易家的媳妇。

她会一直等,一直找耀彩的消息。

家人的死讯传到了易耀彩的耳朵里,他悲痛欲绝。他还得知,张凤娥也在那场浩劫里丧命。

易耀彩把这悲痛化为作战的力量,他誓死革命到底。

范景阳

1940年,组织看易耀彩一直单身也不是个事儿,就有意给他介绍对象。不多久,组织科长肖时任就给易耀彩介绍了一个医生,名叫范景阳。

他们的相亲很水到渠成,范景阳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相亲。

一天晚上,范景阳跟着姓张的医生走,见到了易耀彩,两个人就聊了会天。结束后,肖时任打听易耀彩对女方的看法,易耀彩觉得可以继续发展。

第三天,肖时任通知范景阳,让她写和易耀彩的结婚申请。

范景阳一头雾水,这昨天刚见了面,咋就张罗着要结婚了?会不会太仓促啊,她表明了自己的担忧。

肖时任直接说了:“特殊时期嘛,结婚什么的就得特殊对待,省略了谈恋爱这步,结了婚之后也是谈恋爱啊。”

易耀彩范景阳结婚照

范景阳听了这话,也就默许了,毕竟她对易参谋长也颇有好感。

就这样,易耀彩和范景阳“仓促”地结婚了,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一生育有7个子女,并把他们都培养成了报效祖国的人才。

1953年,易耀彩少将出国学习,期间不由地生出思乡之情,他想回老家看看。终于在1956年,学业即将结束时,他决定和妻子一同回老家看看。

坐在车上一点点靠近家乡,易耀彩的脑海闪过很多过去的记忆,周围的景物似乎有点熟悉了,但早已物是人非——他离家整整22年了啊。

之前收到消息,“姐姐”竟然在世,而且就在老家一直等着他呢。这次回老家,他也有意接张凤娥去自己的新家住,算是对她的一种弥补。

但谁都知道,他欠着张凤娥的情分,弥补不了了。

易耀彩和范景阳

之后,就有了开头一幕的“惊人”情景。

一番交谈之后,张凤娥知道了易耀彩当初以为自己已经去世,这才另娶贤妻;易耀彩也知道了当初那场浩劫的细节和“姐姐”这些年的生活。

但,时光一去不复返,回首皆如梦一般。

一旁的范景阳,轻声说出了自己和丈夫的打算:“凤娥姐,你和我们一起去家里住吧,我认你做姐姐,之后照顾着你,这也是耀彩的想法。”易耀彩握了握张凤娥的手,也让她接受这个提议。

“算了吧,这段感情,和我这一生,就这样吧。”张凤娥这样想着。

她这一生过得也算安稳,自己也对老家有了感情,不打算再折腾了。而且,她要是真的进城了,也会让易耀彩的平静生活,受到不好的影响。

易耀彩

在张凤娥的一再坚持下,易耀彩夫妇也就不为难凤娥姐了。之后的每个月,范景阳都会按时给张凤娥寄生活费,还时常带着孩子来看望这个“张妈妈”。

1990年,易耀彩将军病故,范景阳将张凤娥接到北京,姐妹俩一起送了易将军最后一程。

1996年,张凤娥在老家去世,范景阳得知消息,立马去螺岗村主持了张凤娥的丧事,之后更是把张凤娥的骨灰带回去,和易耀彩合葬。范景阳的大格局,让人动容。

写着这段故事,笔者想到了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典故。

即使张凤娥并非豪门之女,但是她那基于爱情的多年等待,同样也让人泪目。

那个战争年代,风起云涌,遗憾和悲伤的事太多了。但是正因如此,那时候的淳朴、善良和真爱等等美好的品质,才显得更加珍贵。

而在当今的太平盛世,我想我们也需要去守护和追寻那些,人性中的美好。

参考资料:

1.战争烽火中范氏三姐妹和三位将军的情缘{知网}

0 阅读:0

养儿育女日记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