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队的成绩明显有些下滑,尤其是内线的表现。你看,这么多年来,广东队一直以来都依赖强大的外援阵容,但今年,他们在外援选择上确实遇到了一些麻烦。
广东队的外援阵容里有三名外援——一名中锋和两名大前锋。大家都知道,内线一直是广东队的一大软肋,尤其是中锋位置,国内球员在这个位置上确实撑不住场面。
广东队的外援选择也主要集中在内线,这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来了,虽然有外援在,但本土球员在内线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
说到本土球员,这不就牵扯到王少杰的情况了。王少杰,这个年轻的球员上赛季在北控表现不差,18分钟的场均出场时间,拿下7.7分和5.2篮板。

按理说,这样的数据,应该可以在广东队获得更多的机会,但结果却有些让人失望。王少杰在广东队的表现,场均才17分钟,拿下7.3分、3.6篮板。

数据倒是差不多,可是你觉得他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了吗?显然,王少杰的表现未能征服杜锋和广东队的信任。
更让人揪心的,可能是徐昕的情况。徐昕的身高226厘米,身体条件那是相当优秀,空中技术和中投能力也很不错。

要说起他的潜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强,大家都觉得他有机会成为广东队内线的新希望。但你看,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徐昕在21-22赛季代表广东队出战,场均8分钟,4.5分、2.5篮板,那会儿就有点儿闪光的意思。
到了上赛季,他的上场时间有了明显增加,场均12.8分钟,得到了5.2分和4.7篮板,看来是进步了,可是今年呢?今年的情况就有点惨了,场均上场时间减少到9分钟,数据也降到了3.7分、2.6篮板。说实话,这样的数据不仅比去年差,甚至还不如他的新秀赛季。

你说,这是不是球队在培养他上的态度问题?他明明有那么多潜力,却得不到足够的机会去发挥。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曾经的例子——刘传兴。大家记得吧,刘传兴也是广东青训出来的高个子,身高超过2米2,跟徐昕差不多。

你要说,他当年能不能打上广东队的主力?答案是显然不能。在广东队的四年里,刘传兴始终没能获得足够的机会,最终他选择了转会到青岛。
结果你看,现在的刘传兴在山西队打得风生水起,重金加盟,成为球队的内线支柱。

有网友在评论区说:“广东队现在这么依赖外援,连国内球员的机会都没有了。像王少杰和徐昕,都是有天赋的年轻球员,可惜就这样被忽视了。” 说得没错,这个问题放在现在的广东队身上,确实有点严重。广东队的战术体系,特别是杜锋的指挥风格,确实更倾向于外援的作用。
本土球员,尤其是内线球员,往往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证明自己。就像徐昕和王少杰,明明有天赋,但要么没有机会,要么就是机会太少,无法真正融入球队的战术体系。

其实,广东队的青训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一张王牌。想想当年那些年青队员,在广东队的培养下,成长为顶级球员。

但你也得看到,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本土球员,包括那些青训出身的球员,都在被忽略。
有网友就指出:“广东队现在的内线问题,真的是外援撑起来的,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被压得太死了。像徐昕,明明有那么高的天赋,结果就这样被埋没,真是让人心疼。” 说实话,这种现象真的很值得反思。广东队的外援政策固然有效,但也不能忽视本土球员的成长,尤其是在内线位置。

再从球队层面来说,广东队现在确实是面临着选择的困难。外援引进不易,尤其是内线球员。
大家都知道,现在CBA各队的外援竞争非常激烈,要找到合适的内线外援真不容易。而本土球员的内线深度也明显不足,这就让广东队的外援政策显得尤为重要,但与此本土球员的机会却被压得很低。

就像徐昕和王少杰,他们如果得到了更多的上场时间,或许他们能成为广东队未来的内线支柱,但现在看起来,机会没了,可能就错过了。
有网友说:“广东队的外援政策没有错,但本土球员得不到足够的机会,结果他们的成长就这样停滞了。其实,广东队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怎样平衡外援和本土球员的使用?” 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广东队在外援上的依赖,的确是目前最现实的问题,但如果本土球员一直得不到锻炼和机会,最终只能走向被遗忘的结局。

这样的局面,既不利于球队长远发展,也影响了青训体系的声誉。
广东队目前的内线问题,既是外援政策的局限,也是本土球员培养上的不足。徐昕、王少杰等球员的情况,暴露出球队在使用本土球员时的矛盾和困境。

广东队如果不反思内外援的平衡,真的很容易错失培养本土球员的机会。刘传兴的例子,就像是给广东队敲响的警钟:如果给本土球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也能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