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赵向阳
“如果用二十四节气作比喻的话,当前便利店进入了‘小满’时节,粮食开始灌浆,籽粒逐渐饱满”。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为便利店领域的专家,王洪涛喜欢用二十四节气来形容行业发展。2018年初,王洪涛在接受《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时表示,便利店刚刚处于“惊蛰”时节,它标志着仲春的开始,之后才是真正的春天。彼时,便利店在资本驱动下蓬勃发展。但随后,便利店行业经历了资本退潮,行业发展放缓,然后是疫情三年以及疫情之后的复苏阶段。
王洪涛判断,便利店接下来进入稳定增长期。2023年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56家便利店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81.4%的便利店品牌在去年实现了同比增长,行业有回暖趋势。
对于整体低迷的实体店来说,便利店行业可谓“这边风景独好”。多位便利店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1-2月份销售增长可观,今年要比去年更好。
如果说零售业具有抗周期属性的话,那么便利店则是“抗周期之王”。在诸多实体店业态中,便利店为何能逆势增长?国内便利店行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未来便利店行业会有什么样的格局?
就上述业界关心的问题,《第三只眼看零售》独家专访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
发展曲线是向上的,但比之前平缓了《第三只眼看零售》:2017年-2018年,在资本的热烈追捧之下,便利店迎来发展的小高潮,当时你的判断是,中国便利店处于惊蛰时节。我们继续沿用节气来比喻便利店赛道的话,当前便利店处在什么节气?有什么样的特征?
王洪涛:当前便利店可以说在“小满”的时节,作物正在生长,但远远没有到达丰收的阶段。便利店行业处于稳定增长的阶段,但增速比之前放缓了。当然,与其他实体店业态比起来,便利店的趋势是较好的。
当前便利店有以下几个发展特征:一是下沉,便利店在一些下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马太效应,头部的便利店品牌发展越来越好,与第二梯队拉开明显差距;三是整合,中小便利店企业会进行一些合并,区域便利店企业在供应链层面开展合作;四是深耕细作,区域便利店品牌会集中在一个省份或者城市密集发展,精细化运营。
《第三只眼看零售》:纵观便利店行业,从2017年至今,大致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王洪涛:第一个阶段是2017年-2018年,资本热捧便利店。在资本和互联网的驱动之下,便利店赛道呈现出一种或真或假的繁荣景象。第二个阶段是2018年以后,资本退潮,便利店进入了刹车期,行业回归理性。在这个阶段,一些基础不牢固的企业退出了赛道,可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第三个阶段是现在,便利店疫情之后进入了稳步增长阶段。
《第三只眼看零售》:谈到增长,便利店接下来的发展曲线是什么样的?
王洪涛:曲线还是线上的,但比前些年平缓了。
《第三只眼看零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便利店2023年发展情况概览”显示,81%的企业实现了销售增长,53%的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56%的企业实现了来客数的增长。在诸多实体店业态中,便利店可以说“风景独好”。是什么原因让便利店有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是便利店?而不是其他业态?
王洪涛:这个调研反映出便利店业态有较强的“抗周期性”。这些年,便利店模式本身没有太大的调整,只不过消费者逐渐成熟了,年轻的消费者不再喜欢去逛大卖场,这给便利店带来发展机遇。另外,便利店作为满足即时性消费的业态,它对电商以及低价格零售的冲击有一定的抵抗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便利店2023年发展情况概览”显示,有16.9%的企业将会在2024年进行跨区域扩张,这些企业都是哪些企业?有什么样的共性?
王洪涛:能实现跨区域扩张的便利店品牌,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首先是供应链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商品力;其次是数字化能力,体现的是管理能力;最后是组织力和人才力,跨区域扩张需要有人才去开疆拓路。
《第三只眼看零售》:在你看来,2024年便利店企业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王洪涛:工作重点还是老样子,比如供应链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以及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一些微创新。
《第三只眼看零售》:资本对便利店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还有哪些资本在持续投资便利店?哪些资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王洪涛:资本对便利店赛道更加理性了,诸如启承资本、源码资本等机构投资的几家便利店企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未来的广阔空间在下沉市场《第三只眼看零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都会发布便利店TOP100企业名单。2022年的数据显示,第一名的美宜佳有三万多家门店,最后一名企业只有一百多家门店。这些企业构成了国内便利店的主流。在你看来,按照规模或者发展模式,可以将上述企业分为几个梯队?在各方便利店势力的参与下,整个便利店行业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王洪涛:百强便利店企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总体可划分为三个梯队,头部、腰部和尾部。头部是一些跨区域扩张的巨头,其供应链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比较强;腰部是一些区域龙头企业;尾部企业力量较弱,各方面需要加强。
从行业格局来看,整个便利店行业还处于战国时期。在未来,头部企业越来越强,继续领跑行业;腰部企业将成为行业的主流。
《第三只眼看零售》:三大外资便利店品牌近五年来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各自有什么样的规划?
王洪涛:三大外资便利店在中国跑出了各自的特色。罗森在中国门店数最多,发展最快,它的区域加盟模式比较成功;7-11也在尝试与本土企业在区域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发展,比较稳健;全家便利主要集中在华东市场。
三大外资便利店进入中国之后都做了一些本土化的调整。比如7-11鲜食打散售卖,这是在中国市场独有的,在日本不是这样的;再比如,罗森在中国推行的区域加盟,全家便利店在中国共享供应链策略等,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别策略。
《第三只眼看零售》:“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我国仅有少数几个城市的便利店饱和度低于2500人/店,达到了成熟市场标准。多数城市便利店的饱和度处在3000-9000人/店区间。日本的人均便利店数大约是2245人/店。考虑到中国各地区的气候、消费、人口差异性,你判断未来中国便利店渗透率呈现什么样的分布?
王洪涛:便利店的发展还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密切相关,整体的脉络是从高线城市向低线城市发展,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发展。
《第三只眼看零售》:未来便利店的发展空间在哪些市场?等到这个赛道成熟,国内便利店会诞生什么样规模的巨头?
王洪涛:便利店将来在地级市和县域市场会有广阔的空间,但这个时间可能会漫长一点。我认为,未来规模多大的便利店巨头都有可能出现,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太大了。
便利店和超市一样,都是以区域发展为主的业态。在未来,区域市场会出现一些小而美的明星企业,这和日本、美国的市场类似。便利店的下沉是逐步的,先到地级市,再到县域市场。便利店在地级和县域市场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很大,盈利性也会比较好。
《第三只眼看零售》:说到便利店的下沉,你认为中国的地级市和县域市场广泛出现品牌化的连锁便利店,需要多长时间?
王洪涛:大概三年以后吧。
向外资学习,从“形似”到“神似”《第三只眼看零售》:中国便利店之路,可以大致总结为向日式便利的学习之路。现在这条路到了什么样的阶段?中日便利店目前的差距还有多大?
王洪涛:本土便利店品牌与日资便利店企业的差距尽管在缩小,但目前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无论是商品研发能力还是门店运营管理方面。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之前有一个观点,本土便利店企业应该走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照搬三大外资便利店品牌。那么,现在本土便利店是否迭代出了自己的特色?
王洪涛:这两年国内企业学习日资便利的心态变了,从之前的学“形”,转变为当前的学“神”。大家不会一窝蜂去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基于别人的理念做一些本土化的创新落地。以唐久便利为例,它之前是学习日系便利店外形上的东西,现在则是学习日系便利如何通过鲜食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逻辑。
《第三只眼看零售》:新零售的风口之下,曾经诞生过很多创新型便利店,其中一些创新失败了,还有一些创新品牌依然活跃在市场上,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创新风潮?它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借鉴?
王洪涛:新零售带给便利店行业的借鉴是,所有的创新都应该建立在基本功之上的,没有商品、运营、管理等基本功,一切创新都是无本之木。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企业家要理清楚创新和守正二者的本末关系。
《第三只眼看零售》:线上销售是中日两个市场的便利店的较大差异,你如何看待国内便利店的线上销售?它的占比多少是合理的?便利店企业自身如何看待到家业务?
王洪涛:对于中国市场的便利店而言,线上业务是必须要做的,但线上占比不能太大,线上是线下的补充,是一种增值服务。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如何看美团闪购,这种前置仓类型便利店?
王洪涛:美团闪购是便利店业态的一个补充。它在一些便利店无法覆盖的区域,进行线上服务消费者,是一种错位竞争,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