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代开发票、代提公积金……曾经“长”在电线杆、公交站牌上的非法小广告,如今盯上了共享单车。“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城市,不少共享单车的车身、车座或车筐里被粘贴或喷涂小广告,既影响扫码骑行、市容环境,也潜藏违法犯罪风险。
(4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4版)
共享单车,本是城市绿色出行的亮丽风景线,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然而,如今不少共享单车的车身、车座或车筐却被非法张贴或喷涂的小广告所困扰,这一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新华社的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处地铁站外,约200辆共享单车中超过一半被贴上小广告,有的车身上新、旧广告叠在一起;在安徽合肥一处商业中心街头,几乎每辆共享单车上都有小广告,有的甚至连车轮挡泥板上都被喷涂上“扫码领红包”字样。
这些小广告有的是房屋出租、教育培训等商业推广,也有涉及“黑灰”地带,包括色情服务、赌博网站、代开发票、公积金提取等。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组织清理,无论是城管人员还是单车人员,都是“撕下来”,而“撕下来”的做法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是反反复复。这就表明,需要实现“溯源查处”!
对于共享单车非法张贴的小广告,不能仅仅是“撕下来”了事。传统的清理方式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小广告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再次出现,陷入“清理—张贴—再清理”的恶性循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查起来”,实现“溯源查处”。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城管、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应联合行动,形成工作合力。城管部门负责对共享单车停放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和清理;交通部门督促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和维护;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则需要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此外,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要加大巡查力度,通过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对小广告进行溯源,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线索。
共享单车非法张贴的小广告问题,不仅关乎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更涉及到社会的法治秩序。只有坚持“撕下来”和“查起来”并重,实现“溯源查处”,顺着小广告追查背后的违法人员,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共享单车上非法张贴的小广告,可不只是一张违法广告纸的问题,其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灰色违法产业链,无疑铲除违法产业链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