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女史箴图》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幅中国丝绸绘画作品,出自顾恺之之手。它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通过对《女史箴图》中艺术作品、艺术手法与艺术语言的分析,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这幅画,更好地理解这幅画,更好地体会到这幅画自身所蕴含的神韵与艺术价值。
一、《女史箴图》创作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对汉代的绘画进行了传承和发展,而由于战火连天,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更多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了艺术之中,因此,在这一阶段,绘画表现出了丰富的一面,其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在这个时期,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还是以德育为主,而艺术的审美作用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承认。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意义的艺术家就是古恺之。
他工于诗文,工于音乐,尤其擅长书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他被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倡作画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一定要让所画的人物具有传神的妙处,他擅长利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描绘出劲挺有力的细线,还可以用淡墨晕染来增强质地,他的服装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佛像画、山水画等,力图达到“写实”的境界,对当时的中国美术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以《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为代表的作品,都是山水画的拓片。
“女史”原为女性官员的名字,后演变为女性的敬重称谓;“箴”就是劝告,告诫的意思。《女史箴图》原是晋代文学家张华写的一篇文章。晋惠帝时,皇帝昏庸无能,荒淫无度。
贾后借此机会,掌握朝政大权。贾皇后残暴霸道,嫉妒成性,使朝中的官员大为不悦,张华便以一篇文章讽刺她,并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女子。
然后,顾恺之又按照这首诗做了一幅图画,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一些。原文12节,画本亦为12段,类似于如今的连环画。作品以白色为底,没有任何装饰,注重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以形传神”的艺术风格。
二、艺术作品、艺术技巧、艺术语言的内涵及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
它指的是艺术家利用一定的物质介质和艺术语言,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自己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具有主客体关系的美学形象进行物态化,从而产生了一种具有美学赏玩价值的对象。内容主要有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绪等。
而《女史箴图》作为一部人物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环境与人物关系处理和谐统一,是一部传世的艺术作品。其表现形式多为日常生活,表现出女性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女史箴图》的情节描写、对细节的把握等角度,对这一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该画卷分为12段,至今保存的只有9段,分别是“冯媛挡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第1段便是“冯媛挡熊”。而它本该是整部作品的第4段。该段写的是一位皇后,在一头熊群来袭的时候,她挡在了熊群之前,她的手下将那头熊群杀死,救了汉元帝一命。
图中,冯媛的纤细和健壮的身躯,冯媛的沉着冷静和凶狠暴戾的熊掌,形象地诠释了张华所描写的“冯媛趋近”。
这幅画简洁而又有层次感,将冯媛那种漠然自若、视死如归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以形传神”。而后面的话,也是大同小异,或开门见山,或以物代物。
第6段,一对夫妻相对而坐,旁边群婴罗膝,众妾簇拥,鼓励妻子们不要嫉妒,这样才能繁衍后代。
第八段写的是一位皇后,她正襟危坐,表现出一副恬淡的样子,说明一个女人要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就得学习谨慎,特别要注意“慎独”两个字。
《女史箴图》的罕见也在于它对细节的把握。这幅画里有很多人,有静物,有山岭,有动物,有器皿,但顾恺之的画技很好,没有因为画面太大,就忽视了细节。
他的笔墨有如春蚕吐出的蚕茧,对人物衣服的褶皱,手的细微运动,都一丝不苟,并着重刻画人的眼神,他曾经说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用他精妙的笔墨,从画中这些女性官员的姿态上,展现了他们作为一名女性的气质,而那些线条又是那么的流畅。
艺术手法指的是作家和艺术家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提炼,对作品进行构架,对剧情进行编排,并运用语言、色彩、音响等艺术方法来创造人物,从而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反应出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女史箴图》以“线描”为主要表现手法。“线”是指在中国绘画中,用线来描绘物体的绘画方法。主要是为了强调画面的质地和色调,让人物看起来更加生动。
通览全图,人像的描摹都是以简洁的笔法,只在胡须、头发和服饰上涂上淡淡的色彩,进行了轻微的装饰。线条的平直、流畅、圆润、柔美,将角色的个性与神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而周围的石块和景色,则是没有任何的涂鸦,整个画面简单素净,透着一股高贵的气质。它的纹路有如春蚕吐出的丝线,故名“高古”。
“高古游丝”就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一种折痕绘画方法。笔画如游丝,因此得名,又称“春蚕吐丝画”。
顾恺之在绘画中运用了许多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后期,这个技法渐渐成为一种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线”。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顾恺之所开出的“素描”之先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幅画的背景是一片虚无,没有任何的装饰,也没有任何的家具。就拿第一个片段中的“冯媛挡熊”来说吧。
冯媛与“黑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的背后只有两名护卫,其余什么都没有,整体显得干净利落,却又有了层次感。将角色的表情和性格都表现了出来。从其它的部分也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顾恺之的笔墨风格高远,柔中带刚,对技法的熟练和精妙的把握,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绘画中,除大量使用白色线条,留白较为显著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表现手法。
例如,在每一幅画中,有人直接描绘其形状,有人以物代意,有人用谚语来增强画面的表达,也有人是借题发挥。
而全图则有人物,有静物,有山岭,有走兽,有日月,有云雾,有各种动态的组合。此外,线条的粗细突变,给人一种飘忽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虽静尤动的效果。
白描和留白等手法的使用,使一幅画的题材更加鲜明,同时也是一幅画中人物形象的直接表现。
比如在第一个段落中,只有主角,没有其他东西,这样的留白让整幅作品想要表达的反差变得更为明显,也让冯媛那悍不畏死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就很好地刻画了她的艺术形象。
在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人们将它们称之为“语言”,而绘画的艺术语言则是一种由艺术家使用了某种方法和工具,从而让自己的美术作品得到的一种视觉感受形式。从技术、形式、内容三方面来看,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依赖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不仅包括对技巧的应用和对形式的探究,也包括对技巧、直觉、知识和情感的结合。
线条的运用,色调的明暗,构图,笔触等都是美术的艺术语言,是美术的最终体现,影响了美术的外部视觉效果,也直接影响到了美术的形象。
顾恺之在《女史箴图》中,多用线,多用高古时的丝描手法,画出了一幅宛若蚕茧吐出的画面,精巧而又圆润,优美而又浑然天成。
她用线条勾勒出了人物、山石、飞禽走兽的轮廓,每一笔都精妙绝伦,特别是她的裙角、袖口,都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让她看起来就像是在风中飞舞。而且,这一次的变化,给人一种虚幻之感,让它看起来就像是在移动一样。
在作品的结构上,整个作品的结构有很强的层次感,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没有过多的装饰,使作品中的人物表情表达更为精确和清晰。
至于颜色,顾恺之只是在裙子的腰带和袖子上稍微加了点色,让这幅画看起来简单而又和谐。
可见,顾恺之在艺术语言的传达方面达到了意想的效果,人物的神态传神,故事情节逼真,劝勉之意溢于言表。
三、结语对《女史箴图》进行剖析,使我们对其作品与艺术手法、艺术语言三者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美术手法的使用能够使一件作品的题材得到进一步的凸显,这对于一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一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感情也是通过适当的美术手法得到体现的。
其次,美术的技法包含于美术的语言之中,美术的技法要用美术的技法来表达;但是,艺术语言的表现是否足够,对艺术作品的主题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艺术语言还蕴含着作者的情绪,而情绪在艺术作品中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美术手法的适当使用,可以使美术作品更好地表现出其所要表现的艺术性,并使其具有真实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这三种联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画作的主旨,理解画家想要传达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发掘画作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是一种心灵与材料的融合。
如果画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表现语言,那么,人类的绘画艺术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
艺术家只有在持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之后,再对艺术语言进行娴熟地掌控,这样,他的艺术手法就可以避免重复或停顿;
从而可以创作出新奇而又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样他的艺术生命就会长存,他的作品也会变得更加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