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部编本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在“语文园地一”中的“读一读”栏目里有一篇诗歌,叫《祖国多么广大》,全文如下:
大兴安岭,
雪花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
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
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教材中,在左下角注明这首小诗的来源处是:
“本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
那么,我们疑问就来了,它是由谁编写的呢?
这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一下了。
而这种对这首诗的作者的探寻的欲望,并非孤例。
我们在岳瀚著的《童年话语:小学课文,成长的见证》(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8年5版)一书中读到的第一篇文章,也提到了这种找不到作者的困惑:
——地理的启蒙
《祖国多么广大》是一首我目前没有寻到作者及原始出处的短诗。它在课本中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的最初几课。——
我们查找《祖国多么广大》的作者,首先要找到它的最早出现的时间。
《祖国多么广大》,我们能够查到的是,它最早出现在1982年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中。
这是人教社的第七套教材,也是文革结束后编写的第二套教材。
不过,我们注意一下,最早的1982年的版本,与现在教科书中的课文稍有差异。
我们看看1982年的版本: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现行版本中“飞舞”改成“飘舞”)
长江两岸,柳枝开始发芽,(现行版本中“开始”换成了“已经”)
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现版本为:“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之后,这篇课文不断地被不同版本的教材添添补补,修修改改,始终活跃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
1982年的版本,在1988年的修订版中,已经将““飞舞”改成“飘舞”了。
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2册》中,对该首诗歌的顺序作了变动,其余的文字没有太大的变化:
1995年版本
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
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1990年3月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实验课本:语文第3册》中则将这首诗歌扩写成一篇散文体的课文: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我们的祖国十分广大,南北相距五千多公里。当大兴安岭还是雪花飘飞的时候,长江以南已经大地披绿,繁花似锦。
我们的祖国十分广阔,东西时间相差五个多小时。当东部的人们已迎着朝阳开始了新的一天的时候,西部的大地还是漆黑一片,人们正在甜甜的梦乡中呢!
2008年11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中将这首诗歌进行了扩写,原诗的“广大”主要是限定在南北向的纵向维度里,这一版的诗歌,增加了横向的时间维度,全文如下:
祖国多么广大
海南岛上,
鲜花已经盛开,
大兴安岭,
雪花还在飘洒。
当帕米尔高原
还着满天星斗,
乌苏里江畔,
已披上五彩朝霞。
长江黄河挽起高山大海,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那么,1982年版的《祖国多么广大》来源出处是在哪里?
经过我们的查找,我们发现,它的最初的原本,是发表在《中国儿童》杂志1981年第3期上的一首小诗,名叫《春来啦》,作者是樊发稼,全诗如下:
春天来啦!
春天来啦!
海南岛上,
盛开灿烂的百花;
长江两岸,
柳枝刚刚开始发芽;
天安门前,空中还在飞舞雪花……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国家
她,多么辽阔广大!
为什么说这首冠名为《春来啦》的诗歌是《祖国多么广大》的原本呢?
其原因有三:
一是两首诗时间一致。两诗都选取的是春天这一时间节点,都是通过季候的差异,来证明地域的广大。
原诗的标题是《春来啦》,强调的是季节的差异,来折射出由春天这一衡量定点所定位的地理纬度的巨大的落差,由此来证明中国国土南北地理空间的“广大”。
二是两首诗空间一致。两首诗均按照由南到北或由北到南的顺序,选取了标志性的地点,来衡量春天所带来的自然生态。
我们可以重点比较一下1995年人教版里的课文,与原诗《春来啦》所列出的地理顺序完全一样,都是从南方开始启动,向北方一路扫来,其南北次序均是:海南岛——长江流域——大兴安岭(原诗为:北京)。
只不过原诗里北方的代表性地点是北京,课文里改成了更偏向中国北部的“大兴安岭”。
实际上,这样的修改,也囊括了小学教材里两篇形影不离、堪称双壁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与《美丽的大兴安岭》所瞄准的地理方位,借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为什么这两篇焦点对准中国一南一北的课文,一直坚守在小学教科书里,就是宣示着中国国土的辽阔与神圣不可侵犯。
两诗中的三个地理位置,对春天的感受不同,由此证明了三处的距离之“大”。
现行版的教材里,则是采用了从北到南的顺序,但地理坐标点,与1995年版完全相同。
三是两首诗意象一致。“海南岛的鲜花,长江流域的柳枝,北方(大兴安岭或北京)的雪花”,是两首诗中的共同的意象。
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脑海中对南北风貌特征的抽离与提炼,带有鲜明的作者的主观操作动机,反映的是作者的创作习惯与知识储备,烙印着作者的独特的“这一个”的个性风格,更明确地证明了两首诗的作者是并轨的,重合的。
因此,我们可以证明,《春天来啦》正是《祖国多么广大》赖以加工与修改的母本。
将《祖国多么广大》的作者确定为樊发稼是没有疑义的。
关于作者樊发稼,我们从“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撰的《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1985年版)中可以看到对作者的一个简介:
樊发稼有多篇作品入选现行的部编本教材。
如一年级上册的《说话》:
一年级下册的《孙悟空打妖怪》:
另外还有《问银河》《我真希望》《桥之思》《爱什么颜色》等多篇文章入选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课本。
如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上册(S版)》中就曾经收入《我真希望》: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春天来啦》是如何走进教材的。
当年,樊发稼在《中国儿童》杂志1981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首不起眼的小诗《春天来啦》,很快被教材编写组看中,将其选入了1982年版本的教材。之后一直留存在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直到今天的部编本里,虽然不再作为一篇单独的课文面向学生,但是它依然放在一个让学生阅读的版块里。
显然,这首诗大气磅礴、又构思巧妙,通过“时间之差”来折射“空间之差”,可以说把时空的概念融为一体,堪称巧夺天工,魅力耐人寻味,因为集成了这诸多的优点,从而使这首小诗成为教科书里常驻时间达到四十多年的一篇经典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