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14日,中证1000指数年内涨幅达到10.30%,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31%,北证50指数更以35.84%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股指。新能源、AI产业链等热门赛道估值快速修复,部分个股动态市盈率(PE)已突破历史80%分位。市场一片火热之际,投资者分歧却愈发明显:乐观者高呼“估值洼地仍存”,谨慎者担忧“短期大涨透支未来空间”。中国权益资产经历本轮上涨后,究竟贵不贵?本文将从横向(中美市场对比)、纵向(历史分位)、资金面(外资+内资动向)三大维度展开分析。
宽基指数横向对比:沪深300 vs 标普500
若仅看指数动态PE,中国资产的“便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包容了中美两国核心资产的蓝筹指数,截至3月14日,沪深300指数动态PE仅为12.63倍,不足标普500指数(27.58倍)的五成,PB(市净率)更是拉开4倍左右差距(1.35倍 vs. 5.2倍)。但是,如果只看指数而不讨论成分,结论则难称可信。
将标普500指数拆解后,我们发现美股2022年以来的高估值取决于科技巨头的成长溢价:今年年初,苹果、微软、谷歌、特斯拉、英伟达、亚马逊以及Meta占标普500指数的34%,较2024年的32.8%更加集中,通过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估值方式挺起了过去两年的价格上升。而沪深300指数中银行、券商、工业、能源等传统周期板块占据主导地位,通常这类行业的全球定价锚对标PB而非PE,因此导致指数整体估值被打折。
但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近到细分赛道,中美估值则显示出明显倒挂,例如AI赛道龙头近期累积跌幅超20%的英伟达PE在38左右,而A股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仅22倍,性价比优势凸显。再比如中美新能源王者比亚迪与特斯拉,两者均为全球TOP5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在过去享受新能源车、自动驾驶、AI机器人等多条增长曲线拉高市盈率,经历本次回撤后动态PE达到109倍左右,比亚迪在今年股价达到历史新高后动态PE仅33倍左右。
纵向对比:A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置
从指数成分来看,沪深300自2005年开始编制并发布以来一直代表中国最核心的上市公司资产,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到自指数成立以来,当前估值仍位于底部区域,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EPS)表现则起到指数底部抬升的作用。
图1:沪深300指数价格由动态市盈率和每股净收益综合影响
数据来源:joinquant,截至日期为2025年3月14日
若我们截取2018年以来的数据,则可以发现当前沪深300估值仅达到2023年第一轮AI概念牛区域,估值分位点为34%左右,为近七年以来中低位置。若考虑我国无风险收益率对标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估算出当前沪深300的股权风险溢价为6.1%左右,通常视为“权益资产低估”信号,表明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风险补偿处于历史高位。
图2:沪深300指数股权风险溢价经历本次涨幅后仍在6%以上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截至日期为2025年3月14日
资金面(内资+外资)
对于资金面,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右侧视角来判断当前市场是否有上涨或下行趋势。由于2024年8月19日实施新规以来沪深交易所调整沪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投资者无法直接看到北向或者南向资金净买入卖出,但可以通过观察沪股通和深股通来印证市场成交活跃度情况。从下图可见,北向资金在今年以来的整体成交趋势恢复向上走势,而南向资金累积净买额自“924行情以来”仍呈加速向上趋势不变。
图3:北向资金近两年成交额水平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截至日期为2025年3月14日
图4:南向资金开放以来净买入金额统计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截至日期为2025年3月14日
总结来看,当前中国权益资产呈现“整体估值洼地+结构性机会”的特征,新能源、AI等战略产业仍存在明显估值差,一季度后市场有望从结构牛向全面牛过渡,建议投资者把握权益资产配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