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番茄青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与防控措施

番茄作为一种广泛种植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蔬菜,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番茄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害侵袭,青枯病和枯

番茄作为一种广泛种植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蔬菜,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番茄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害侵袭,青枯病和枯萎病便是其中极具威胁性的两种土传病害。它们不仅影响番茄的产量,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还会降低果实品质。准确区分这两种病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番茄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番茄青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

(一)病原菌

1. 青枯病: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属于细菌。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短杆状,具鞭毛,能运动。其生存能力较强,可在土壤、病残体中存活多年,尤其在酸性、微酸性土壤环境中更易滋生繁衍。

2. 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是一种真菌。在显微镜下可见其菌丝无色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多细胞;小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单细胞或双细胞。此病原菌在土壤中能长期存活,以厚垣孢子的形式抵抗不良环境。

(二)症状表现

1. 青枯病:多在番茄开花结果期突然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逐渐凋萎,而中部叶片萎蔫症状相对较轻。发病初期,植株白天萎蔫,夜间可恢复正常,持续几天后,整株枯死,但植株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脱落,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特征。病茎基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有白色菌脓溢出。

2. 枯萎病:一般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病,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初期,植株下部叶片边缘变黄,逐渐向上发展,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萎,但不脱落。病株茎基部皮层常纵裂,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纵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但挤压病茎横切面,无白色菌脓流出,可与青枯病相区别。

(三)发病规律

1. 青枯病: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温度为30 - 37℃,土壤含水量在25%以上时易发病。在久雨骤晴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的情况下,病害易爆发流行。连作地、酸性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生长势弱等因素均会加重青枯病的发生。此外,害虫为害造成伤口,也有利于青枯病菌的侵入。

2. 枯萎病:发病适温为24 - 28℃,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时易发病。枯萎病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借助雨水、灌溉水、农具及农事操作传播。连作、土壤肥力不足、根系发育不良、偏施氮肥等都会导致植株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枯萎病的发生几率。

二、番茄青枯病与枯萎病的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控

1. 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如水稻、玉米、豆类等进行2 - 3年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降低青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生风险。轮作期间,通过种植其他作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环境。

2.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青枯病和枯萎病具有抗性的番茄品种是防控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品种选择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例如,在青枯病高发地区,可选用“湘番茄1号”“粤红玉”等抗青枯病品种;在枯萎病流行区域,“金棚1号”“中杂9号”等对枯萎病有较好抗性。

3. 土壤改良:调节土壤酸碱度,对于酸性土壤,在种植前每亩施入石灰50 - 100公斤,将土壤pH值调节至6.5 - 7.5之间,可抑制青枯病菌的生长。同时,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植株抗病能力。

4. 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畦栽培,畦高20 - 30厘米,畦面覆盖地膜,以利于排水和提高地温。合理密植,保持植株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宜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叶和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二)物理防控

1. 高温闷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将棚室密闭,使棚内温度达到60 - 70℃,保持7 - 1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及杂草种子。高温闷棚前,先将土壤浇透水,然后在地面撒施石灰氮(氰胺化钙),每亩用量20 - 30公斤,再深翻土壤30 - 40厘米,覆盖地膜后密闭棚室,效果更佳。

2. 土壤消毒:在播种或移栽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棉隆、威百亩等土壤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具体方法为:将土壤深翻30 - 40厘米,按照产品说明的用量将消毒剂均匀施入土壤中,然后浇水,覆盖地膜,密闭10 - 15天,揭膜后通风散气10 - 15天,待药剂充分挥发后再进行播种或移栽。

(三)生物防控

1. 利用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施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菌剂,可通过竞争营养、空间及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例如,在番茄移栽时,用枯草芽孢杆菌菌剂蘸根或灌根,可有效预防青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生。一般每亩用量为200 - 500克,稀释成500 - 1000倍液使用。

2. 生物防治制剂:选用一些生物防治制剂,如多粘类芽孢杆菌、申嗪霉素等进行喷雾或灌根防治。这些生物制剂对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按照产品说明的使用浓度和方法,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施药,每隔7 - 10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2 - 3次。

(四)化学防控

1.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 - 20分钟,不断搅拌,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可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也可用种子重量0.3% - 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晾干后播种。

2. 药剂灌根: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灌根防治。对于青枯病,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500 - 600倍液等;对于枯萎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 - 3000倍液等。每株灌药量200 - 300毫升,每隔7 - 10天灌根一次,连续灌根2 - 3次。化学药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农药登记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进行,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在病原菌、症状表现和发病规律上存在明显区别。通过准确识别这两种病害,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保障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防控方法,并将多种防控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枯萎病

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