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开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如今,“三年之约”已至,2023年国家科技奖励业已启动,近些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纷纷被提名各项大奖。其中,13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被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内顶尖的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院士赫然在列。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名单
葛昌纯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名。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研究,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为推动我国成为核大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国内从事材料研究的学者不少,葛昌纯院士何以被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那就要说到他一生不改的“材料报国”之志了。
葛昌纯院士
出身名门,勤奋好学浙江省平湖市的葛氏一门,近代以来曾是平湖的名门望族。葛昌纯的父亲葛嗣浵先生曾在当地创立稚川学堂,首开平湖现代教育之先河,培养出了包括著名学者周振甫、中科院院士邹元曦等众多名人大家。
后来,由于避战乱,葛家迁至上海,1934年,葛昌纯出生了。然而不久后,葛昌纯的父亲就在战乱中病逝了。虽然没有父亲的教导,但稚川学堂的精神和父亲“教育兴国”的理想却一直激励着葛昌纯的成长。
葛昌纯自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对科学技术充满浓厚的兴趣。1949年,年仅15岁的葛昌纯考入了著名的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就读于矿冶系物理冶金专业,成为当时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原唐山交通大学复制校门
那时的唐山交大,是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教育的发祥地,为国家的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唐山交大名师云集,人才荟萃,老师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和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地影响了年少的葛昌纯。
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年纪小,但葛昌纯的成绩丝毫也不比其他同学差。在那里,葛昌纯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葛昌纯掌握了深厚的矿冶知识体系,练就了敢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知识和品质,为他后来在材料冶金领域走得很远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葛昌纯在实验室
国家需要,就是方向建国初期,那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年代,青年学子无不以服务国家需要为荣。随着年龄的增长,葛昌纯从小深埋心中的“教育兴国”信念,变得越来越具体,在与他的专业碰撞过程中,形成了“材料报国”的志向。
正是因为这个信念,葛昌纯才会以国家的需要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一生以材料为基础,不断延伸自己的方向。1952年,从冶金工程系毕业的葛昌纯被分配到综合工业试验所,在那里,他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认可。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我国快速启动核武器研发。铀-235是制作原子弹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要分离这一材料所需的分离膜,而彼时,我们并未掌握制作技术。当时,26岁的葛昌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研制乙种分离膜任务的负责人,是他带领团队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才成功研制了乙种分离膜,这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葛昌纯作学术报告
乙种分离膜的成功研制,使葛昌纯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因此,他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脚步。
“两弹一星”顺利诞生后,葛昌纯又将科研战线转移到在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的先进陶瓷上,完成了氮化硅陶瓷耐高温性能的研究。20世纪末期,随着能源问题日益凸显,我国率先进行新型核聚变反应堆的研发,葛昌纯又在花甲之年,转到核聚变装置的关键保护材料的研发上,在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获得巨大成功。
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葛昌纯,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的最前线,被称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因为只要国家需要,他就义不容辞地走在最前线。
葛昌纯
材料报国,矢志不渝在葛昌纯的一生中,他数次配合国家的需要,转移研究方向,却始终没有离开“材料报国”的理想。2023年12月11日,北京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大雪。在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园内,有一位老人正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缓缓地前进,深深打动了学校的师生,他就是正在赶往实验室的葛昌纯院士。
葛昌纯在获得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就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就是在北科大,他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开拓了我国的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事业,也使得北科大成为国内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学科的强校。
北京科技大学
作为国内粉末冶金学术带头人,葛昌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曾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获得“核工业功勋人物”的荣誉称号。如今,他又作为“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被提名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他对于我国成为核大国、制造业强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完全配得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
不管最后是否获奖,都不影响葛昌纯院士成为人人敬重的国士!
不曾知道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