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无不肚,不言无不应,身与道同的七个阶次

翊祥国学研修 2025-03-22 10:00:17

“无为”是道教核心教义之一,主张天地万物的自然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强求。《道德经》多次提及“无为”,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等等。

在早期道教中,“无为”被视为修行者应遵循的原则。《老子想尔注》中提到:“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唐代高士卢藏用隐居终南山后被皇帝征召为官,而天台山高道司马承祯被召进京后坚决请求返回山中。卢藏用曾以山中生活为诱饵,司马承祯却讽刺说那不过是“仕官之捷径”。

司马承祯坚持不争仕途,回山后受到三代帝王的尊崇,而卢藏用却因卷入宫廷斗争而成为“终南捷径”的笑柄。历代高道对“无为”的理解各有阐述,《云笈七籤》卷八十九载:“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阵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意指道教徒应顺应时代,而非与人争斗。

俗人所不争的是不祥之物,所不欲的是耻辱,高道能接受人所不争和不欲的,便是“无为”。卷九十又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意指道教徒的“无为”即为善,不作恶。一个为善之人,即便“不争”,也会无所不胜;即便“不言”,也会处处有人响应。

身与道同的七个阶次

“坐忘”是源自道教教义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南华真经·大宗师》中提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指忘却自身形体,摒弃聪明才智,与宇宙大道融为一体。历史上不乏追求“坐忘”而得道成仙的高人逸事。

全真教祖师之一的广宁子郝大通,以孝顺著称,不追求名利,醉心于黄老之学。大定八年(1168年),他在昆仑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学习真传。此后,他每日携罐乞食,于真定朝天门外静坐冥思,又在沃州石桥下静修,不畏饥渴,不惧寒暑,对世人的侮辱和讥笑泰然处之。经过三年的修行,他被世人尊称为“不语先生”。某夜,一位醉酒者将他踢倒,七日后,人们以为他已逝。然而,一位客官骑马经过时,马匹受惊,客官落马后发现郝大通依然端坐于桥下,虽不语,仅用手在地上画出“已七日不食”。消息传开后,州民纷纷前来馈食,但他只是摇头拒绝。在桥下又静坐三年,历经水火颠倒、阴阳和合,最终九转功成,他起身北游,广建宫观,讲道传法,使得道教之风盛行,其名声远播四海。郝大通在桥下的静修故事,正是“坐忘”得道的典范。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提出了“坐忘”得道的七个修炼阶段:一,敬信。坚信通过“坐忘”可以得道。二、断缘。逐渐断绝旧的世俗关系,不再结交新的世俗缘分。三、收心。心为身体之主,百神之师,关键在于“收心离境”。四、简事。区分事物的轻重缓急,“对生活无用的,必须去除;对生活虽有用但多余的,也应舍弃”。五、真观。对祸福吉凶、富贵贫贱、疾病生死等,都应“乐天知命”,不抱怨,不责怪,“始终无怨无悔”。六、泰定。达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静至极”的境界。“即使雷声震天也不惊,刀剑相向也不惧;视名利如过眼云烟,知生死如溃烂的疮”,最终达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境界。七、得道。

得道之人“身与道同,则无时不在;心与道同,则无事不通”。因此,无生无死,能蹈水火而无害,“存亡在己,出入无间”。现代修道者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或许难以完全实践司马承祯所提出的七个阶段,但其精神内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坚定修道的信念,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祸福,保持内心的泰然自若。

0 阅读: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