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经过4个余月的艰苦行军,终于成功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半岛北部对罗马共和国展开奇袭。
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汉尼拔的军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但仍有3万步兵,6000骑兵和1支象军保存了下来,当然,这支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的象军已经少得可怜,他们只剩下最后一头战象。
象军是古代战争中一个特殊的兵种,它不是主流,但是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却也时常出现,从意大利半岛,到南亚次大陆,再到东亚南方地区,战象出战的历史时有出现。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波斯以及中国古代战争中,都不乏象军的身影,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就曾面对过象军,清初吴三桂叛乱时也曾有以战象大破清军的战例,象军这一兵种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中经常冒头,但它却始终没能成为一支主要兵种。
西方古典时代战斗力之巅的罗马军队也经常面对战象,罗马军团也曾一度组建过象军,但象军在罗马军团中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中国与罗马应该算是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理论上讲,无论是中华帝国还是罗马共和国或罗马帝国,都拥有获得足够大象的能力,但为何二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象军?
罗马共和国称霸地中海之路上最大的宿敌迦太基,其与罗马作战时时常使用象军,而同样有办法获得大象的罗马却从未使用自己的象军对抗迦太基的象军,面对迦太基,罗马为何不选择“以象制象”?
在世界战争史上扮演一种特殊角色的象军,其主力到底是哪种大象?让我们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奇袭罗马时军中那唯一一头大象说起。
大象之国今天的大象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中国西南地区也有分布,但自人类诞生文明至今,气候并非一成不变,中国的大象并非从一开始就只局限于东南一隅的。
河南简称“豫”,即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考古学研究也表明在商周时期,河南地区还生活着大量大象。秦统一后在西南地区设置象郡,可见秦国时,南方地区还有大量大象,但主要集中在西南部了。
让大象的生存空间退至西南一角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人类活动的增加,其二是气候的变化。
大象体型巨大,对于栖息地的要求高,所以其他动物可能可以在人类活动的“夹缝”中生存,但大象却不行。
大象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如南亚次大陆与非洲地区,东南亚的海岛上也有大象分布,但是在“海岛侏儒症”的作用下,这些象的体型明显偏小,地中海的西西里岛上也曾生活着一种象,由于生活在岛上,体型也很小。
人类会设法驯化自己能够接触到的动物为自己所用,大象也不例外。
象军第一次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是亚历山大东征,早在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前,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团就在波斯帝国的交战中遭遇象军。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军团中,有一支规模不大的象军,只由15头大象组成,这支象军并没有给亚历山大带来太大压力,但是随着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团来到更加盛产大象的南亚次大陆时,象军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
公元前326年的海达斯佩斯之战中,印度王波鲁斯便用一支200头大象组成的象军阻止亚历山大的军队渡河。
大象巨大的体型一度吓得马其顿骑兵的战马不敢渡河,给亚历山军团造成一定的麻烦。
幸亏波鲁斯国王的象军没能与骑兵和步兵形成有效配合,马其顿军团稳住阵脚后,逐渐以步兵与骑兵配合的方式压制象军。
亚历山大撤军前,带走了约200头大象,从此希腊地区的战争中开始出现象军。
象之争如上文所说,大象主要存在于非洲与南亚次大陆,可根据生存地与生活习性分为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
亚历山大军团在进攻南亚次大陆时遭遇的,以及离开离开南亚次大陆时带走的都是亚洲象。
亚历山大死后,继任者战争爆发,战象在这些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之间的作战中都有表现。
其中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由于前往印度购买大象困难,所以就地驯化非洲象作为战象,约在公元前285年托勒密治下的埃及与迦太基之间的战斗中运用战象。
拉菲亚战役中出现了首次亚洲象与非洲象之间的较量,托勒密四世率领的非洲象象军与安提古三世率领的亚洲象象军遭遇,据记载,当时的战况非常激烈,大象的象牙搅在一起,战斗天昏地暗,最终亚洲象组成的象军取得了优势。
从当时的战况来看,安提古三世率领的亚洲象体型和力量都更大。
这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被用于作战的非洲象是体型较小的非洲森林象,而不是体型比亚洲象还大的非洲草原象。
相比于非洲象,亚洲象因为更温顺更容易驯化,也是更适合运用于象军作战的象种。非洲森林象也相对温顺,可被驯化,但其缺点是容易受惊,一旦受到惊吓就会四处奔逃,反而有可能踩踏己方士兵。至于体型最大的非洲草原象,由于性格过于暴躁,很少被用于组建象军。
罗马共和国的基本盘意大利半岛不产象,但罗马的两个主要对手迦太基和马其顿都曾组建象军,所以罗马人将不得不学会对付这种庞然大物。
罗马与象罗马人第一次遭遇战象是在公元前282年与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作战期间,皮洛士军团中只有20头战象,但即便只有这20头战象,却也让罗马军队吃了不少苦头。
皮洛士第一次派出象军出战时,罗马骑兵的战马一度吓得不敢前进,由于缺乏对抗大象的经验,罗马的骑兵和步兵方阵被大象冲散,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有了失败的教训后,罗马人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对抗战象,先是摆出精心准备的反战车牛阵,而后干脆利用大象讨厌猪的叫声和怕火两个特点,利用身上着火的猪冲击象阵,大象因受到惊吓而自相踩踏,反而冲散了皮洛士的军阵。
与宿敌迦太基的战争中,罗马人数次遭遇迦太基的象军,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统帅雷古卢斯率领罗马军团渡海攻击迦太基本土,感受到亡国危机的迦太基拿出重金,组建了一支由12000名步兵,4000骑兵和50头战象组成的部队。
雷古卢斯没料到迦太基军队中会有战象,一时之间乱了阵脚,他匆忙调整布阵,让部队更紧凑的列阵想以此对抗迦太基象军的冲击,结果却适得其反,让迦太基象军能够更高效地杀伤罗马步兵。
但象军不是每次都能帮助迦太基力挽狂澜,公元前250年迦太基统帅哈斯德鲁巴以百余头大象为先锋攻击罗马军团的防御工事,罗马人以标枪、投石等远程打击手段密集攻击象军。
大象在这些远程打击武器的连番攻击下很快失控,一些大象调头狂奔,反而踩踏了迦太基军团。
简单说,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人利用战象出其不意确实能够打罗马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只要罗马人事先有所准备,迦太基的象军作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在某些特定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
翻越阿尔卑斯的象让汉尼拔名扬天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象军也有一定的戏码,现在可以试着回答文章开头那个问题了,汉尼拔象军中的大象是非洲象还是亚洲象?
在罗马与汉尼拔之间的战争中,汉尼拔军中有三次关于象军的记载,第一次是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前,第二次是在意大利北部与罗马军队鏖战时,第三次则是在迦太基本土与名将大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队作战时。
三次作战里,汉尼拔象军的种类应该也并不相同,让我们分开来看: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战败后失去了西西里岛,迦太基也基本失去了直接跨过地中海袭击罗马本土的信心和能力。
于是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巴卡准备以迂回战术进攻罗马,他的战术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定居点,然后整合当地力量,绕道意大利半岛北部,逐渐瓦解罗马的同盟者,最后完成对罗马的致命一击,他的这个战略最终在其子汉尼拔手中贯彻执行。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基本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新迦太基地区的整合,并大举招募雇佣兵,他的军团成份负责,有迦太基移民,有西班牙本地人,也有叙利亚等地的雇佣兵,这是一支成份复杂的部队。
汉尼拔在出兵时,他的军队中有一支由40头大象组成的象军,汉尼拔的军队中,有两支力量可能为汉尼拔带来象军,其一当然是迦太基本土士兵,其二则是叙利亚雇佣兵。
如果这些大象是从迦太基本土士兵带来,那么它们应该是非洲象,如果是由叙利亚雇佣兵带来,它们就应该是亚洲象。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这支象军从何而来,但是可以从那只幸存下来的大象的名字上一窥究竟,迦太基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后唯一幸存下来的那头大象叫做“苏鲁斯”,意为“叙利亚人”,这基本可以确定,跟随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那支象军是由叙利亚雇佣兵带来,这些大象是亚洲象。
象军再次出现在汉尼拔军中要等到公元前211年的卡普亚之战了,此时罗马已经从坎尼战役的惨败中缓了过来,汉尼拔与罗马已经在意大利半岛上鏖战了7年,汉尼拔军队在作战之余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没有停止过,所以这些大象应该也是辗转多处从南亚次大陆购买的亚洲象。
汉尼拔最后一次驭象征战是发生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扎马战役。
此役的背景是罗马反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贵族们情急之下召回汉尼拔,罗马名将大西庇阿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得以有机会一较高下:
汉尼拔想效仿祖先以象阵冲垮罗马军团的经典战例,但是同为名将的大西庇阿又岂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大西庇阿命令部队方阵间留下间隙,外部加入轻步兵,以机动作战对抗象军,如果轻步兵无法击败象军,就将这些大象引入方阵空隙,军阵中的士兵再从两翼攻击象军,不仅如此,大西庇阿还命令士兵们在战斗开始后不断吹响号角制造噪声。
大西庇阿的战术行之有效,部分大象被引入军阵而后被罗马人的长矛和标枪杀死,另一些大象受惊后四处乱跑反而冲散了迦太基军阵。
扎马战役中汉尼拔率领的是迦太基本土军队,战象自然也是非洲森林象了。
非洲象与亚洲象现存的大象主要分为亚洲象和非洲象,非洲象又分为非洲草原象与非洲森林象。
非洲草原象体型最大,其次是亚洲象,非洲森林象体型最小。
这三种象中,体型最大的非洲草原象性格过于暴躁,难以训化,非洲森林象性格过于谨慎,虽然能驯化,但是在战斗时容易受到惊吓。
以上三种象中最适合被驯化为战象的还是性格最为温顺的亚洲象。
运用战象作战的国家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也会优先选择运用亚洲象作战。
希腊地区在购买战象时,既可以辗转南亚次大陆购买亚洲象,也可以渡过地中海购买非洲象,但是他们大多选择亚洲象。
有记载的大规模利用非洲象作战的似乎只有本身就处在非洲的迦太基人,就算是迦太基人汉尼拔在将战场转移至欧洲大陆后也开始大规模使用亚洲象而不是非洲象进行作战。
但即便是亚洲象,训练的难度和成本也是很高的,想要将一头大象驯化成战象,从得小就开始训练,从开始小象开始被训练,从能够上战场成为一头战象,没有个十几年的周期是不行的。
另外,大象一天的进食量是战马的数十倍,如果一只军队中有战象存在,其后勤的消耗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如果遇上持久战,单单这份后勤压力就能让很多军队崩溃。
一个国家要想长期维持一支象军,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是不行的。
大国无“象”罗马人与战象接触不算晚,罗马人在战争中多次俘获大象,罗马的国力也足够维系一支象军,按理说,罗马人有足够的理由应该维持一支象军,但是罗马人似乎对组建象军并不太上心,甚至还有将俘获的大象尽数杀死的情况。
公元前250年的哈斯德鲁巴战役后,罗马人俘获了近100头大象,但是罗马选择将这100头大象尽数杀死,而不是利用他们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象军。
罗马作为军事强国为何不维持一支对地方有巨大震慑力的象军呢?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规模:大国无“象”。
不仅罗马不维持一支象军,中国古代王朝也很少维持一支象军,即便是割据政权,而且正好割据在西南地区的政权要么干脆没有象军,要么象军也不会作为主力。
为何作为东西方最强帝国的中国与罗马都不愿意去维持一支强大的象军呢?或许从象军这一兵种最后活跃在中国战场上的那些表现可以一窥究竟:
象军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最后的活跃时期是明末清初,南明永历政权李定国在清军攻入云南后曾组织象军与清军作战;吴三国反清被清军攻入云南后也曾使用象军攻击清军。
明末清初的象军初登舞台时还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清军因为没想到对方会出象军一度被大象踩踏死伤不少,但是当清军为此事先做好准备后,象军的作用立刻就会被压制到近乎于零。
从中国到印度,再到希腊罗马,战象都只在对方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作战效果。
战象虽然有体型巨大,进攻与防御力都很高的优点,但是也同样有着明显的缺点:
首先,战象的机动性明显不如战马,甚至不如步兵,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机动性差是一个很明显的劣势。
更要命的是,象军不但机动性差,连稳定性也差,相比于战马,大象更易受惊,一旦受惊大象很容易不管不顾在己方阵营中疯狂踩踏,这样一来,大象不但不是战争的助力,反而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定时炸弹,这在以上文章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
作为单个个体,大象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战争是一种高度精密化的人类活动,它需要人们之间进行高效而紧密的合作,而大象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合作,越是大国,能够组织的军队规模越大,军队成员之间的高效配合就越比单个战斗单元的作战能力更重要,所以越是在大规模军队中,象军的作用越小,威胁却很大。
如果单论个体战斗力,人类至多只能存在于食物链的中端,但懂得协作的人类,其所爆发出的战斗力却是相当恐怖的,在军队这种高效运转的人类战争机器面前,即便是陆地之王的大象也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