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为何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如果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2025-02-22 11:55:58

有这样一位军事将领,他极为优秀,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非凡的才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后他竟然被秦王赐死了。这实在是让人费解,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会导致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落得如此下场呢?

设想一下,倘若你处在秦王的位置上,那么到了最后,大概率也会做出赐死白起这一决定的。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闻名之路

要说这白起,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可算是极为神奇的一个人物呢,其情况和后来的韩信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哦。

关于白起的本事是跟谁学的,到现在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他是通过研读兵书,凭借自身的努力自学而获得了那些出众的军事才能,从而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的。

我们得承认,白起这人的军事天赋那可真是相当高呢。就他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来看,他靠自己不断钻研、摸索,从而自学成才的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哟。

白起是通过自身努力自学而获得成就的,并且他对兵法还极为精通。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情况可是相当受欢迎、非常有优势的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秦国在其发展历程中,经过前面好几代君王坚持不懈地努力经营,国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盛的态势呢。而秦国能有这样的发展,那可真得好好感谢当初所推行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可以说是秦国走向强大的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变法,秦国在诸多方面得以革新和完善,经济不断发展,军事力量也日益增强,这才为后来秦国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秦国在几代君王的接力努力下,国力愈发强盛起来啦。

大家都知道,商鞅后来是被赐死了的。然而呢,即便他已经遭遇了这样的结局,可大秦却依旧在沿用着他当年所推行的那些政策。也就是说,商鞅虽然人不在了,但他制定的政策却一直在大秦发挥着作用,持续影响着大秦的发展呢。

白起能获得重用,这其中的原因可不简单。一方面呢,是他自身实力极为强大,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等诸多过人之处。而另一方面呢,他还特别幸运地得到了贵人的赏识。要知道,能得到贵人的认可与赏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在这一点上,白起确实挺难得的呢。

要知道,只有得到贵人的帮助,我们才能够拥有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呢。毕竟很多时候,靠自己单打独斗想要获得一个很好展现自身的机会是挺难的,而要是有贵人在关键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支持,那情况就大不一样啦,我们也就有了能尽情表现自己的这么一个舞台。

当时,大秦新上任了一位丞相,名叫魏冉。而这个魏冉啊,他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呢,说白了,就是属于外戚那一类的身份。就是这位魏冉,十分赏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白起。

魏冉与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呢,他们并非同一个父亲所生哦。不过,他俩打小就相互依靠着生活,在那成长的岁月里,彼此扶持,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之间的感情那可是极为深厚的。

魏冉担任丞相一职之后,便一步步地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一位极为著名的政治高手呢。

魏冉十分聪慧,一下子就洞察出了当时的形势状况。他心里很清楚,在那个时候的朝廷当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出色的将才。而就在之后的日子里,机缘巧合之下,他遇到了白起这个人呢。

魏冉着实被白起那出众的军事才能给惊到了。而后呢,魏冉有意对白起进行提拔,在他这样的举动之下,秦昭襄王慢慢地就开始越来越重用白起这个人啦。

在那之后的某一次实战里,白起凭借着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一下子就声名远扬,让整个华夏大地都知晓了他的大名,可谓是一战成名,从此他的威名在华夏广泛传扬开来。

秦昭襄王下达旨意后,白起便率领着军队出发,前去对韩国展开攻打行动。

韩王心里十分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那是绝对没办法在战场上战胜秦军的。所以呢,韩王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拉来了一个自认为很不错的队友,也就是魏国,想着和魏国联手一起,说不定就能有和秦军对抗的底气了呢。

当时的情况是,韩魏两军竟然联手了,这局面着实让人觉得有些难办。可白起就是厉害,他只是那么一眼看过去,就一下子发现了这里头存在的问题呢。

韩魏两军宣称是携手合作的状态,可实际上呢,双方心里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彼此都盘算着自己的那点事儿,所以谁也不乐意率先发起进攻,都在那儿互相观望、僵持着嘞。

只见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白起看到眼前的状况后,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心里想着,哼,既然你们一个个都不乐意主动从里面出来,那行吧,那就由我来主动采取行动好了,可不能就这么干等着。

在那个时候,韩军派出的可是实力还算不错的精锐部队呢。与之相对的是,魏军派遣的则是一些水平不怎么高、比较不入流的军队。面对这样的对阵形势,白起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作战策略。他先是派出了为数不多的一支部队,用这支部队去紧紧牵制住韩军,让韩军没办法自如行动。随后呢,白起就把己方的主力部队全都集中起来,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魏军,对魏军展开了猛烈的攻打。

你知道吗?白起所采用的战术,简单来讲就是“先弱后强”这种模式哦。他在作战的时候呢,并不是把最终攻下城池当作首要目标哦,而是着重于尽可能地去歼灭敌人数量更多的有生力量呢。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他的这种战术思路,和后来咱们的解放军所运用的战术,那可是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差别,真的是很相似呢。

当韩军得知队友魏军陷入被围攻的状况之后,那可真是慌张到了极点。整个韩军队伍一下子就没了方寸,自己先就阵脚大乱起来,完全没了平日里应有的那种秩序和镇定呢。

在白起成功地完成了对魏军的一番收拾整顿之后呢,他紧接着就率领着那浩浩荡荡的大军,十分干脆利落地回过头来,将目标对准了韩军。要知道啊,这时候韩军面对的情况可就相当不妙啦,前面有秦军攻过来,后面呢,又有刚被白起收拾完魏军后转头夹击过来的秦军,在这样前后两面同时遭受攻击的艰难处境之下,韩军凭借自身的实力,那肯定是没办法打得过秦军啦。

据相关记载,在这一场战役当中,白起发挥出了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与韩魏联军展开了激烈交锋,最终的战果十分惊人,竟然一共歼灭了多达20多万的韩魏联军呢。而且,他还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成功攻下了好几座城池。经过此战,白起一下子就在战国时期声名远扬啦,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厉害,他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军事将领。

就在当下这个时候,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杀神”现身于世了。要知道,这位“杀神”可绝非善类,其威名远扬,手段狠辣。他这一出现,整个战国时期可就再也别想有安宁的日子啦,各方势力恐怕都得在其威慑之下,陷入到无尽的动荡与纷争之中呢。

命运的转变

在此次战役取得大胜的有利时机下,秦昭襄王果断做出决策,派遣白起等将领率领秦军继续对韩魏两国展开猛烈的攻势。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战果,凭借此战胜利所带来的士气与优势,试图在韩魏两国身上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进一步巩固秦国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

白起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就拿魏国来说吧,在他的征战之下,魏国可是损失惨重呢,被他接连攻克,大大小小的城池加起来竟然多达60多座。而韩国那边呢,情况同样也很糟糕,在白起的攻势面前,也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

秦国一直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和魏国的处境就变得特别艰难了,它们逐渐沦为了当时实力最为弱小的两个国家。就它们那时候的状况而言,已经完全没办法对秦国构成什么威胁啦,秦国在这场国力的较量中显然占据了上风,让韩魏两国只能在其强大的压力下艰难求存,而自身的威慑力也已丧失殆尽。

在成功解决了那两个国家之后,秦昭襄王便把进攻的目标转向了南方的强国楚国。

在白起的率领指挥之下,发生了一场极为著名的战役,那便是鄢郢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啊,白起使出了一招令人意想不到的厉害手段,他竟然引来了大水,就如同天降神水一般,一下子就把鄢城给淹没了。要知道,鄢城可是郢都至关重要的门户,这一下可不得了,楚国因此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有多达10多万的军民在这场变故当中失去了生命呢。

随后,白起趁着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展开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径直将楚国的都城郢都给攻克下来了。

白起对楚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打击行动,在其持续的攻势之下,楚国的势力范围渐渐出现了变化,开始不断地朝着南方进行收缩。

白起在收拾了楚国之后,其在战国时期的名声愈发响亮起来。也正因如此,他得以成功获封武安君这一爵位。

到最后呢,就只剩下赵国了,而且这个赵国的实力还算比较强大哦。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可是和秦国接壤的国家里面唯一一个称得上强国的呢。就因为这样,白起便遵从秦昭襄王下达的命令,踏上了出征之路。

就在着手收拾赵国的这个过程当中,白起可没闲着,还顺便对韩魏两国展开了打击行动呢。要知道,这韩魏两国原本就有点不太好过了,还想着能有机会东山再起呢,结果被白起这么一弄,那处境可就更是糟糕透顶啦,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在秦赵两国之间所发生的诸多战役当中,和白起紧密相关的那一场战役,最为人所熟知的就要数长平之战啦。

原本,老将廉颇一直在此处坚守着,而且守得很不错呢,把各方面的事宜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可谁能想到,后来竟然把廉颇给换下去了,换上来的是一个名叫赵括的人。这赵括呢,没什么真本事,就只会耍嘴皮子功夫。

要知道赵括呢,他的理论知识确实是挺丰富的。可问题在于呢,他压根就没有任何实战方面的经验。这实战经验的缺乏可就成了个大问题啦。并且,他也不像白起那样,人家白起那可是一上来就能打胜仗,仿佛天生就具备打胜仗的那种天赋呢,赵括可没有这样的天赋。

通常来讲,长平之战中赵国在这场战役里直接折损了多达45万士兵呢。要知道,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数额相当庞大。也正因如此,有些史学家就提出看法了,觉得这个45万士兵的损失数字实在是太夸张了些。

不管怎么说,这一场战役那可算得上是白起人生当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斗啦。不过呢,也正是在打完这场仗之后,白起的人生之路便要走到尽头了呢。

白起在将兵马整顿完毕之后,便打算出兵去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可就在万事俱备,即将展开军事行动的这个节骨眼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秦赵双方居然停止了交战,而且还握手言和了。而这一局面的促成者,正是刚刚取缔了魏冉、出任新一任丞相的范雎呢。

有人向范雎讲道:“您瞧瞧啊,那白起要是真把赵国给灭掉了,他不过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将领罢了,可到时候,他的功劳那不得大上天去,说不定就会爬到您这位丞相的头上去了呢,您可得多想想这事儿。”

要知道,到那个时候,就算心里再怎么不愿意,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既然如此,还不如借着这个时机去求和呢,而且在求和的过程中还可以多争取要一些土地。要是这么做了,那白起可就没办法立下功劳只能空手而回啦,而您呢,可就能够成为为国家开拓疆土的大功臣啦。

范雎听闻相关的一番言论之后,经过思索,深感其极为有道理。在此情形之下,范雎积极行动起来,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主动推动并促使了秦国和赵国之间达成和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结束了此前的紧张对峙局面。

在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白起心里就对范雎挺有意见的,瞅着范雎那是相当的不爽呢。

所谓的谈和,其实就是个缓兵之计罢了。这不,才过了没几个月呢,秦昭襄王就又开始叫嚷着要去攻打赵国了。然而,白起得知这个情况后,却明确表示不行。

为什么说不能打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整个赵国从上到下都被这场战役给吓得不轻。那怎么办呢?他们就开始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巩固自己国家的国防,毕竟经此一役,赵国深知自身国防的重要性,得好好加强防御才行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赵国已经经过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它的防御能力相比之前可是有了极大的提升呢。可以说,这种提升幅度非常大,差不多比之前要强上数十倍。面对这样严密且强大的防御体系,要想把赵国给攻下来,那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哪能随随便便就做到呢?

然而,秦昭襄王心里认为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可担忧的。看到秦昭襄王这样的态度,白起无奈之下只好说道:“我身体患病了,行动诸多不便,您还是另外去物色合适的主将人选吧。”

之后的情况还真就如白起所预料的那般,秦军在作战之后大败着撤了回来。到了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才回过神来,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呢。

抗击秦王

秦昭襄王心里琢磨着,这一回之所以吃了败仗,究其原因呢,就是没安排白起去领兵打仗。想到这儿,秦昭襄王决定亲自跑一趟,到白起家去请他出山相助。果不其然呐,白起最终还是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这番邀请。

秦昭襄王发现靠自己去办那件事不太能行得通,于是就想到让丞相范雎出面去处理。可实际上呢,这秦昭襄王和范雎两人之间啊,就好比有着一种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仇怨似的,关系挺微妙。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范雎去处理那事,那成功的可能性就更渺茫啦,大概率是办不成的。

范雎到达之后便开口说道:“您以往不都是用兵极为神妙,打赢了诸多的大胜仗嘛。可瞧瞧现在这情形,怎么反倒变得畏缩起来了?”

白起听闻对方所言之后,当即予以反击回应道:“可别给我往头上戴什么高帽。原本呢,是有着绝佳的机会能够趁着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地把赵国给灭掉的。可谁能想到啊,就因为某个人跑去求和了,这么一来,就生生地把能够灭掉赵国的大好时机给错失掉啦!”

范雎在听完相关情况后,心里明白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不占理的。随后呢,他便一声不吭地转身回去了,回去之后,还把所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完完全全按照真实的状况进行了汇报呢。

秦昭襄王听闻相关情况之后,不禁气愤地讲道:“哼,有啥可狂傲的!难道少了他,我就没办法灭掉赵国了不成?我这就出兵去把赵国给灭了,也好证明一下我自己的能耐!”

就这样,秦昭襄王做出了进一步攻打赵国的决定,而且在军事部署方面有了新的安排。一方面,他加大了发兵的规模,也就是增加了参与此次攻打赵国作战的士兵人数;另一方面呢,还对主将进行了更换,选派了新的将领来统领军队去和赵国作战。

然而,即便采取了诸多行动,最终却依旧没起到任何作用。邯郸这座城池始终未能被成功攻克,而且秦军此时的处境极为不利,他们在前方攻打邯郸受阻的情况下,后方又遭到了敌人的攻击,可谓是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

白起的分析确实很到位。要知道,之前一谈和,这可就让赵国一下子就缓过劲儿来了呢。赵国这边反应迅速,先是大力加强了自身的防御措施,把各种防御工事、兵力部署等等都进一步完善强化起来。并且呢,他们还积极行动起来,派遣了各路使者,分别前往其他各个国家去请求救援,就是盼着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援手,来共同应对当下的局势呢。

就这样,在魏楚两国联军发起的攻击之下,秦军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当时的情况是,魏楚联军攻势迅猛,他们协同作战,对秦军展开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打击行动。而秦军面对这样来势汹汹的联军攻击,难以有效抵御,最终导致自身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损失情况呢。

秦昭襄王眼见当时的情况,心里那是极为恼火。随后呢,他又一次来到了白起的家中。这一回,可就没什么好客气的啦,他直接凭借着自己身为国君的身份,强行要求白起率领军队出去作战呢。

你瞧那白起,可真是个十足的大直男呢。当时秦昭襄王都已经着急得不行了,可他呢,还是很坚决地婉言拒绝了秦昭襄王的一番好意。

白起是个极为固执的人,在他看来呢,那种没有胜算的仗,他是绝对不会去打的。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只要觉得没把握取胜,就不会轻易出兵作战,非常坚持自己对于战事胜负的考量呢。

在当时那个情境下,白起面对秦昭襄王,神情坚定且言辞决绝,说出了这样一番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大王啊,我宁可接受您赐予的死罪,也绝对不愿意去做一个遭受耻辱的一军将领!”他的这番表态,充分彰显了其内心那份强烈的自尊以及对将领尊严的极度珍视,宁愿舍弃性命,也不愿忍受可能会降临到身上的耻辱。

话说出来的效果那可真是显得有些无情了,就因为这样,秦昭襄王在听到这番话之后,整个人都变得特别无语,啥也没说,直接扭头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呢。

之后呢,范雎又接连几次去邀请白起。说起来,这白起的表现就像是专门来添乱的一样。范雎眼见白起这般桀骜不驯、不听招呼,心里那叫一个气。于是呢,他就常常在秦昭襄王的耳边讲了好多关于白起的不好的话,尽说些白起的不是呢。

在那之后,秦军这边又一次传来了战败的消息。这可把秦昭襄王给气坏了,他寻思着这接二连三的败仗到底是咋回事呢?想来想去,就觉得这全都得怪白起。于是呢,秦昭襄王就找范雎一块儿商量,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赐死白起。就这样,曾经威名赫赫的一代神将,就这么陨落了,实在是让人不禁感叹呐。

您瞧这白起,真的是特别缺乏政治眼光呢。就说在之前吧,那时候大权臣魏冉还在位呢,有魏冉罩着白起,所以他即便有些行事欠妥的地方也没啥大事儿,毕竟魏冉权势极大,连秦王都得忌惮几分呢,所以也不敢轻易对白起怎么样。

然而,一旦失去了所拥有的庇护之后,白起仍旧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要知道,那范雎可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呢,他可不会像别人那样去容忍、迁就白起,更不会对白起有什么特殊的照顾啦。

另外啊,秦昭襄王可是多次都亲自去邀请白起呢,然而每一次都被白起给拒绝了。这还不算完,白起甚至还说出了一些话语,那话语相当犀利。您想啊,秦昭襄王那可是一国之君呐,被白起这样对待,他这脸面又该往哪儿搁呢?

要是你处在秦王那个位置,有这么一个大臣,他挺有实力的,可却老是不听话,根本就不把你的命令当回事儿。在这种情况下,哪还有必要去纵容他、惯着他?干脆利落地,直接就把他给杀了得了呗,省得他在那儿老是添乱,还不把你放在眼里呢。

仔细回顾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众多君王,就会发现一个情况:真正能做到不杀功臣的君王实在是寥寥无几。就拿秦始皇来说吧,在那么多君王当中,又有几个能像秦始皇这般,没有对功臣痛下杀手的呢?

在历史上,大部分君王往往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倘若一个人不能被自己所用,不能为自己效力,那么为了杜绝后患,他们通常就会选择将这个人处死。这其中的缘由呢,主要是担心这个人日后会起来造反,与自己为敌,又或者是去帮助其他势力,从而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

要知道,白起就是那种缺乏政治眼光的人呐。不管是哪个人来担任秦王这个位子,到了最后,白起都必定逃脱不了被赐死的结局。这可不能说是咱们秦王无情,实在是要怪就只能怪白起他自己,太不识好歹、不懂得顺应形势啦,所以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他自找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