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
小说《情人节游戏》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成都美女。
的的确确,成都是一个盛产美食和美女的城市。
所以,我的小说里,也离不开美食。
不仅仅秦晓卉热爱美食,其实,作者也是一个特别热爱美食的人。
且让我们看看,《情人节游戏》中的美食。
作为一个纯粹的成都女孩儿,秦晓卉有个习惯,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情,或者有啥烦恼不开心,都喜欢去吃火锅儿,火锅儿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巨大的能够承载各种复杂情绪的容器,吃一次火锅儿,会让高兴的心情更高兴,可以把任何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秦晓卉爱吃火锅儿,但她不喜欢北京的铜锅涮肉。
秦晓卉说北方的火锅儿太粗糙太简陋,锅底就是白开水加上葱姜蒜,随便丢进去半盘子牛羊肉,扯吧扯吧几片白菜叶子,吃饭的场景烟熏火燎,木炭灰尘到处翻飞,小料也是惨不忍睹,千篇一律的麻酱韭菜花豆腐乳,秦晓卉觉得这根本不能算是火锅儿。在北京的火锅儿店吃饭,所有的环节都是凑合。
从吃火锅这件事儿,就能看出北方人的粗糙懒散,吃饭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当回事儿,这简直是糟蹋自己。吃饭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吃火锅儿这么幸福这么快乐的事情,北京的火锅儿,被搞成了一锅大杂烩,就像喂猪的折箩菜。
“一天不吃火锅儿,就不是成都娃子。”秦晓卉说了句四川话。
“要说美食,还得我们成都。”秦晓卉的嘴角儿几乎流下哈喇子,秦晓卉说,我们那里有吃不完的美食,等到了成都,让我爸我妈带你去吃正宗的老成都火锅儿,让你看看我们四川人对待饮食文化的态度。火锅儿店的伙计,肩膀搭着一条白毛巾,一路小跑端茶上菜,红汤一定要色彩鲜艳玲珑剔透,开锅之后辣椒、花椒、麻椒在红油里翻滚,麻辣香味扑面而来,葱花、香菜、蒜末、香油、耗油、白芝麻、黄豆、花生碎几十种调料一样不能少,要麻、要辣、要精致,闻着香,看着美,吃起来地道……
秦晓卉是个典型的四川妹子,性格也像麻辣火锅儿一样火爆。
第一次带男朋友回成都见父母,本以为会得到父母的热烈欢迎,但是结果与想象大相径庭。
泼辣的四川妹子秦晓卉,拉起男朋友张大光去吃正宗的四川火锅儿。
这么一个场景,一个雷厉风行的川妹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街上飘着一股麻辣味道。秦晓卉说要去吃正宗的四川火锅儿,带着张大光来到一家大排档,点了火锅儿、串串和啤酒。
“嗯,就是这个味道,这就是我在北京日思夜想的味道!”火锅儿端了上来,秦晓卉做了个深呼吸,“欢迎你来我家,我秦晓卉代表我爸,还有我妈,以及我本人,热烈欢迎我未来的老公,第一次来到我家。来,干一杯。”
秦晓卉紧紧握着张大光的手,“我要嫁给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要想嫁给你!”
张大光夹起一个红辣椒,放进嘴里努力嚼着,浓郁的麻辣气息沁人心脾,眼泪喷泉般涌出,让人痛快无比。
相对于秦晓卉的热爱美食,张大光和秦晓卉对于吃饭的态度,截然相反。
张大光出身于农村,对于饮食的态度,传统而务实。
早晨,张大光早早起床,看看熟睡中的秦晓卉,悄无声息地出门到楼下的早餐摊儿,买好油条和豆浆,拎到家里,叫秦晓卉起床,“这才几点嘛,人家昨天晚上加班到半夜才回来,今天周末,你就不能心疼心疼你媳妇?”
“又是油条啊。”秦晓卉皱了皱眉头,“炸油条的油,也不知道是不是地沟油,反复加热更不好,你看你还放塑料袋里,刚炸完,放塑料袋里,就是致癌物。”
“人家天天吃,不是也没事儿吗?”油条炸得颜色金黄外焦里嫩,看着就有食欲,张大光说,人家都吃,咱咋就不能吃?
梳洗收拾一番后,秦晓卉坐下,喝了一口豆浆,眼泪吧嗒吧嗒流下来,砸在豆浆碗里。
“好好好,那咱明天不吃油条,”张大光把吃了一半儿的油条放在桌子上,“要不,我现在就去给你买面包?”
很明显,张大光对于饮食的理解,还停留在填饱肚子的层面。
即使面对雪儿,失散了多年的初恋情人的再次相遇,张大光请雪儿吃饭,依然是土得掉渣的河南烩面。
两个人沿着胡同走了很远,找到一家烩面馆儿,看着脏兮兮的门头,张大光说,“要不,咱还是换一家吧?”
“咋,想吃大餐,把这一万块钱都吃了?”雪儿拉开了餐馆的大门,直接走进去,“老板,来两碗烩面。”
热腾腾的烩面上来了,雪儿拿起筷子就吃。
“慢点儿,热。”
“热腾腾才好吃。”雪儿笑了笑,继续吃面。
“好多年不见,就请你吃这个。”张大光也拿起了筷子。
“这家烩面馆儿,是个网红店,老板老板娘都是咱河南人,说话听着舒服。我从小吃着我娘做的烩面长大,想家的时候我想吃烩面,想我娘的时候,我想吃烩面,不高兴的时候,我想吃烩面,见到你,这算高兴的事情了,我又想吃烩面。”雪儿调皮地笑了笑,用筷子夹起一根面送到嘴里。
“然后呢?”
“然后就来了啊。我想吃的,是我娘做的那碗烩面,来之前,我就想着这个烩面,肯定会跟我娘做的一样好吃。”
“你经常来这家吃?”
“可惜,根本不是那个味道。”雪儿若有所思,然后趴在张大光耳朵底下悄悄地说,“其实,味道也不咋样,但是你看了吗,35块钱一碗面,据说中午高峰的时候,还得提前预订或者等位,这个价钱,是别家的两倍。”
但是,张大光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为了吃到一碗正宗的河南烩面,为了追求记忆中的味道,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到菜市场买菜,亲自下厨为雪儿做一碗“家乡味道”的烩面:
骑着电动自行车奔向菜市场,张大光精心买了羊肉,大葱,生姜和香菜……张大光一手拎着蔬菜,另一只手拿着烧鸡,迈进了客厅,张大光把手里的烧鸡和蔬菜,一样样放在了案板上,开始洗菜和面。
叮叮当当一阵忙乎,半小时后,张大光把一大盆羊肉烩面,摆在了餐桌上,雪儿笑嘻嘻地坐在餐桌前,一副陶醉的样子,“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关于饮食,南北方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秦晓卉喜欢吃成都火锅,张大光喜欢吃饺子。
秦晓卉不会包饺子,雪儿包的饺子玲珑剔透。
透过不同的饮食喜好,通过不同人物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态度,作者通过饮食这条线索,其实也是暗藏深意的。
雪儿用筷子挑起饺子馅,飞快地抹在饺子皮儿上,然后迅速地捏合,一只饺子在雪儿白皙的双手间脱颖而出,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娴熟自然,包出来的水饺模样玲珑精致,就像眼前的雪儿一样娇小可人。雪儿低头把包好的饺子放在案板上,案板上一排排的饺子,整齐地排好队,仿佛等待一个盛大的仪式。
灶台上的锅里泛起了水花,雪儿端起饺子,扑通通扔进锅里。雪儿身上穿的碎花围裙,张大光特别熟悉,那就是十年前,雪儿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同样的花色和款式。
饺子开锅了。寒冷的冬夜,蒸汽在屋子里弥散,雪儿端着一盘饺子,从厨房走了出来,画面温馨自然,张大光一时记忆模糊,感觉是在做梦或者穿越了时空,雪儿走路姿态轻盈,衣着素雅身材婀娜,厨房里飘出的水蒸气紧紧地尾随着她,就像舞台上打出的特效。客厅窗户上结了一层雾,隔着玻璃是窗外的霓虹灯闪烁,张大光觉得眼前的情景,简直就是一个舞台。眼前的场景,让人感觉有些不够真实。
“吃饭吧。”雪儿把饺子放在张大光跟前,“人活着,就是每天吃三顿饭,不要胡思乱想了,每天能吃饱肚子,才是最真实的。”
“当年,怎么把你给丢了呢。”张大光刚刚夹起的饺子,掉到了桌子上,索性直接下手,把它抓起来放进嘴里。
“都过去了。”雪儿做出一个制止的动作。
其实,张大光最爱吃饺子,这点雪儿很清楚。当年雪儿租的房子,摆下一张床之后,几乎没有转身的地方,尽管这样,雪儿也经常给他包饺子。
“平时,嫂子不给你包饺子吃吗?”雪儿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张大光嘴里,“尝尝咸淡。”
“她是南方人,不会包饺子。”
“要不我教教她包饺子?”
张大光看了看雪儿,“她好像也不爱吃面食。”
“那你想吃饺子了,咋办?”
张大光不说话,闷头吃饭。
“包饺子,肉馅一定要做到鲜和嫩,不能干干巴巴的,用温水和面,面和得既要柔软还得筋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才好吃。”雪儿把自己面前的盘子推到张大光面前。
生活离不开吃饭,家庭离不开女人。
所谓饮食男女,一个家庭,既要有男人,也要有女人。
一个男人,跟不同的女人在一起,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会截然不同——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两个人过日子,也会有化学反应。
无论是秦晓卉的四川火锅儿,还是张大光跟雪儿的河南烩面,还有羊肉萝卜馅水饺,
都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跟一个女人过日子,首先要喜欢她做的饭,
这不仅仅是吃饭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高度契合。
同理,一个热爱家庭的女人,也要千方百计培养男人的味蕾。
亲爱的读者诸君,如果把秦晓卉的“四川火锅儿”和雪儿的“河南烩面”+“羊肉萝卜馅水饺”,
摆在你面前,你会选择那样呢?
同样,秦晓卉和雪儿,你会把谁娶回家做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