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以纽约为目标,在经济、金融、科技等多方面努力追赶。
在经济方面,2023 年纽约的 GDP 总值差不多快到 1.06 万亿美元了,而上海的 GDP 达到了 4.7 万亿人民币,约合 6672 亿美元。虽然与纽约存在差距,但上海的发展势头强劲。上海依靠扎实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漂亮转变,以服务业引领,金融、科技和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
在金融领域,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聚集地。而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也不断攀升,目前已蝉联全球第三。上海在金融科技方面表现突出,排名仅次于纽约。众多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上海资管中心建设成绩斐然,在投资管理领域排名第五。
在科技方面,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上海在全球 “最佳科技集群” 中超越纽约,排名第八。上海的 PCT 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科技出版物方面也表现出色。未来,或将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科技集群来评价,上海无疑将是其中的龙头城市。
上海正全力以赴追赶纽约,在各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缩小与纽约的差距。虽然赶超之路充满挑战,但上海凭借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自身的优势,未来可期。
二、上海坚持工业的原因(一)工业是城市综合实力象征工业实力对于上海而言至关重要。上海的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实力世界第一,拥有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厂等世界领先造船集团。这不仅可以制造万吨巨轮,还能制造海洋万米载人潜水器、最大钻井深度达 10000 米的石油钻井平台,奠定了中国世界海洋大国地位。同时,上海在民用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位居全国前列,中国商飞总公司总部、特斯拉中国总部都在上海。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科技实力,在船舶制造、航空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很多处于世界领先或全国第一的地位。
(二)守住制造红线的必要性世界银行研究团队曾指出,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制造业占比应在 25% 到 30% 之间。上海坚守 “25% 制造红线” 意义重大。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有制造,就能留住研发;有制造,与制造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才会蓬勃繁荣;有制造,才能稳住就业。从全球经验来看,部分城市一味发展服务业,其 “空心化” 后果已经显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坚守制造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能工厂助力制造业回归智能工厂建设对上海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显著。随着智能工厂变得更加 “数据驱动型” 和 “新一代人工智能型”,制造业焕发新生。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了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土地得到非常集约化、高效率的利用。在疫情期间,“机器工人” 保障了上海复工复产的平稳。上海计划在 2020 年至 2022 年期间推动建设 100 家智能工厂,从 “金字塔型” 分层分级推进、“一业一策” 分类推进、重点推进装备 “双数” 工程三个维度深入实施智能工厂专项行动。
(四)整合产业链的需求上海需要整合产业链,发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工业、外贸、航运中心城市,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实力。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上海可以提高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上海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
三、上海超越纽约的前景(一)经济增速优势上海近年来 GDP 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增速约为 6% 左右,而纽约大多数时候徘徊在 2%-3% 之间。从经济增速来看,上海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将继续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以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参考,上海作为初始落后但发展迅速的城市,正以追赶的姿态高速增长。在向稳态的转型完成之前,上海增长仍有潜力。
(二)产业结构优势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上海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大模型、区块链等新动能培育壮大,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抢抓绿色低碳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上海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相比之下,纽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为主。虽然纽约在金融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但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也存在一定风险。上海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科技创新潜力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巨大,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府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研发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如给予税收优惠和科技创新奖励等。上海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此外,上海积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5G 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新能源技术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将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升上海的核心竞争力。
(四)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也在不断提升。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和自贸港的建设,金融服务的自由化、便利化和高效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更多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上海,打造更加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设立,让不少高科技企业趋之若鹜,提升了上海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同时,上海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活动,如国际艺术展、迪士尼乐园等,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和投资者,提高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虽然纽约在国际影响力上暂时领先,但上海凭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正在快速追赶。
综上所述,上海超越纽约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上海与纽约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上海在经济增速、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上海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际影响力,努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逐步缩小与纽约的差距,并最终实现超越。
四、文化碰撞与未来展望(一)文化碰撞带来的机遇上海与纽约作为东西方的重要城市,文化碰撞为双方带来了诸多机遇。上博携手纽约 “大都会”,东西方文化碰撞进行创意融合,两大博物馆通过 IP 授权,将各自镇馆之宝交由专业艺术机构开发产品,这种融合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灵感,也为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在时装界,90 后蒋荪瑶在上海与纽约文化的碰撞下,主张打破服装的性别界限,其作品风格融合了纽约独立自由气息与上海雅致清新的氛围,以优雅前卫著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成就了蒋荪瑶独特的灵感天分,也为时尚界带来了新的风尚。此外,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 “奇思妙想”,近百精品文创亮相上海博物馆,为上海的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上海未来发展的展望上海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努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持续发力方面,上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在沪已建和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 14 个,涌现出一批首创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战略科技平台,牵头或参与完成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多项重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面向经济主战场,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战略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应急科技攻关,有力推动全球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
在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全面激发产业新动能方面,上海加强谋划部署,建立部市合作推进新机制;推进改革突破,探索新兴产业管理新模式;强化企业创新,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加快人才引育,建设创新人才发展新高地;推动布局优化,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空间;创新资金引导,形成鼓励社会投入新做法。
上海还将重点做到 “三个聚焦” 推动南北转型,聚焦能级水平,加快产业功能转型;聚焦新赛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聚焦赋能增效,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产业能级和创新能力 “双提升”、市区和央地 “双协同”,全力推动两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高端现代的产业体系。
上海副市长李政表示,上海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抓转型,齐心协力抓增长,凝心聚力抓落实。通过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和 “工赋上海” 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企业抓好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发展;围绕绿色低碳新方向,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同时,要稳住存量,拓展增量,抓住变量,为上海的制造业发展积蓄新动力、增添新动能。
总之,上海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纽约等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碰撞中汲取灵感,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全球发展的经济中心和融合可持续发展、尖端技术和绿色倡议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