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壮举,那时候打了六百多仗,好多营级以上的领导都牺牲了,总共有四百三十多位,而且他们都是年纪轻轻,还没到三十岁呢。他们历经万般困苦,最终成功在陕北的革命根据地碰头集合。
从那以后,红军的人数就像聚集的雪球,越聚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这么想来,第五次反“围剿”那会儿败了,红军长征决定往陕北走,还真是像提前知道剧情发展似的。
因此,不少人都赞叹教员真是有远见卓识,还具备治理天下的非凡本领。
实际上,这种夸大其词的说法显示出对那段历史的一知半解,同时也没有给予教员应有的尊重。
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陕北,其实并非一开始就设定好的,背后的真相颇为曲折。1934年,由于“左”倾冒险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在长征初期,红军的进军方向并不明确,而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特别是在湘江战役后,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数锐减。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转向贵州、开辟新根据地的建议。经过一系列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这一战略方针,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随着长征的深入,红军逐渐找到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逐渐被提上日程。然而,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预见到的结果。红军是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调整战略的过程中,才逐步将目标锁定在了陕北。最终,红一方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红二、四方面军也在随后的时间里陆续抵达陕北,实现了三大主力的会师。这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也彰显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咱们先来聊聊,红军为啥要走长征这条路?
1934年10月的时候,红军第五次对抗国军的“围剿”没打赢,为了不被国军一直追着打,红军只能做个大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的大转移。
长征其实就是一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由于种种原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开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长征。他们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最终到达陕甘苏区。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行动,更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翻山越岭,跨河过江,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期间,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营以上干部中有430余人英勇牺牲,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他们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长征的胜利,不仅标志着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包围追击,更意味着他们在绝境中寻找到了生机。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让红军有了继续战斗的机会,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活下去,那就得定个方向,搞个安排。
那时候,中央红军真正的带头人不是教员,而是博古和李德。说实话,他们俩在指挥上的细致操作,比起蒋介石来,那可是差远了。
【一、第一次确定目的地】
红军一直在打仗,但老是输,这就导致他们原来的地方越来越小。于是,他们决定去一个新的地方,那就是湘鄂川黔根据地,这个地方是红2军团和红6军团一起建立起来的。
选这儿肯定有它的原因,毕竟这儿离中央苏区最近,是个挺合适的根据地。再说,红2军团是由贺龙和周逸群带领的;而红6军团呢,是任弼时、萧克还有王震在指挥。
红2和红6军团汇合到一起后,在任弼时、贺龙的指挥下,人数达到了五千多人。
博古带着七万多人的队伍(其中一万六千人留在中央苏区继续打仗)去和红2、红6军团汇合了。
要说博古没啥大本事,可能还不如马谡呢。这种明摆着的战略打算,能骗得过精明的光头吗?
蒋介石早早就已经在路上设下了埋伏。
此时,教员虽身处困境,没有指挥大权,却只能无奈地看着众人步入险境。
博古和李德领着剩下的7万红军,一步步走进了敌人的陷阱。到了湘江那一仗,国军的飞机大炮猛轰过来,最后只有3万多红军成功过了湘江。再看湘江东岸,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尸体遍地,血流满地,红8军团更是被打得直接取消了编制。
如果不是红军将士拼死抵抗,蒋介石想要在湘江把红军全部消灭的计划就成功了。
这次伤亡实在太大,高层领导肯定会重新分析整个过程。
在重新检查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指挥上的问题:那时候,宜章到湘江那块地方,地方大但人少,国军兵力也不够,加上内部派系斗争严重,打仗时指挥乱七八糟。这么好的时机,博古和李德却没能抓住,反倒是一个劲儿地撤退,根本不想打仗。
这样一来,他们俩的能力就遭到了公司上层的诸多怀疑。
这俩人真是倔强得很,非得走到黄河边上才肯死心,不见到棺材是绝对不会回头的。他们还是铁了心要按原来的计划往湘西那边去。
这一回,蒋介石又抢占了先机,他早早地就变动了安排,调走了军队,打算一次性把往湘西去的红军给消灭掉。
要是红军继续照着博古他们那套方案走,跑去湘西跟红2、红6军团碰头,那八成得全体完蛋。
就在这时候,一个重要的人闪亮登场了。
【二、第二次确定目的地】
我要说的这个重要角色并非老师,而是张闻天。
那时候,老师极力主张改变主意,说咱们应该放弃之前的安排,转而去国军防守不那么严的贵州那边。
不过那时候教员没啥拍板的权力,但还是去了会议,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员讲了一番道理,让当时党里的二把手张闻天听了很赞同,他立马就支持了教员的正确看法:不跟红2、红6军团汇合了,改道往贵州走。
这时候,王稼祥、朱德还有周恩来也纷纷表示赞同。
这次是在湖南的通道县举办了会议,大家就叫它“通道会议”。在那次会议上,红军长征时第二次改了要去的地方,这事儿在历史上挺有名的,叫“通道转兵”。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红军的救命稻草,让红军得以脱困。
从这里能瞧出来,老师们一开始也没打算直接奔陕北去长征,他们是往贵州那边国军兵力少的地方走,说白了,就是想到川黔交界的地界建立苏区。
后来,在遵义会议上,大家一致认可了教员来当头儿。
这些国家大领导们非常有远见,他们清楚教员的军事本事很厉害。与其说是给了教员更多权力,不如说他们深信教员能领着红军摆脱难关。
事情就是这样,老师在会上提的意见,让蒋介石当场就愣住了,他没办法,只能再次集结军队,朝着遵义杀过去。
这时候,老师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没办法,只能再次调整行进的方向。
这也是在遵义会议时就讨论确定过的方针。
【三、第三次确定目的地】
这次老师的主意是要让四川变得革命化。
打算指挥红军从四川泸州西边那块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这些地方往北过长江,进了四川后,就在它的西北角建个苏区。最后呢,跟红4方面军一起动手反击,把整个四川都变成咱们的红色地盘。
这也是红军经历过的最困苦时期,要是没了教员的“四次横渡赤水河”策略,那可能真的就完蛋了。
一个人单枪匹马穿梭不算啥,能领着几万人一起灵活调动那才叫真厉害。
许多人纳闷,“四渡赤水出奇兵”这奇招到底妙在何处?也不清楚指挥员调兵遣将的高超之处体现在哪里。
这次咱们再来聊聊教员一辈子最自豪的事儿。
到了四川,主要目的是去找红4方面军碰头,所以得往北过长江。
那时候,红军是从遵义出发的。遵义的上头有条河挡着,要是想往北过长江,那就得先过了这条河才行。
其实这战略目的挺清楚的,毕竟遵义会议刚结束没多久,两边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打法。
蒋介石得知红军全都在遵义后,就调动兵马,打算把红军给包围消灭掉。
老师就开始指挥部队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兵分三路前往遵义、桐梓和松坎这三个地点。
一渡赤水时,土城那仗打得真惨,谁能料到川军里头有个叫郭勋祺的将领,居然能跟7位开国大元帅硬碰硬,红军一点便宜没占到。特别是鲁班厂那一战,红军牺牲了800多名战士。
尽管国军那边折损了好几千人,但教员特别看重这800人,毕竟红军本来人数就不多。
这就像大企业损失十个亿都不伤筋动骨,但普通人要是丢了一百万,可能立马就垮了。
明白这次难关不好过,老师就开始躲藏起来,不再直接硬碰硬,而是耍起了高超技巧和灵活身法。
但老师们心里头一直就盯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渡过长江,跟张国焘的队伍碰头。
一渡过赤水河,领导人就直接指挥红军前往扎西了。因为那时候啊,长江的两边都是国军的主力部队,领导人为了避免和他们硬碰硬,就选择绕开他们走。
蒋介石只得调动军队,去围攻驻扎在扎西的红军部队。
这时候,就能瞧出指挥员的本领了,他领着红军又两次渡过赤水河,最后安全回到了遵义。
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隐藏着最深的智慧,就像我们的教员们早已深谙此道。
回到遵义后,红军把国军两个师、八个团都给打垮了,还收缴了一大批武器,战士们的信心比以前更足了。这下蒋介石可真懵了,不过他还没料到,更猛烈的还在后头呢。
蒋介石又拿起电话吩咐起来,他说现在咱们这边形势有利,得让大家多费点心,多忙活忙活。
当蒋介石把大军撤回遵义后,教员立刻采取了行动,他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从茅台镇那边悄悄溜达到大村和龙山去了。
蒋介石一看红军又渡过赤水河了,心里琢磨着,这莫不是教员打算往北过长江了?这么一想,他赶紧把大批的主力军队都往北边调过去了。
结果老师带着队伍,绕来绕去四次过了赤水,最后直接冲到了贵阳。贵阳那边有谁呢?就是那位光头大佬在亲自指挥。
这时候,蒋介石可傻眼了,他把主要兵力都调到北边去了,结果自己的大本营空了。
清醒过来后,我马上给云南的王龙云打了个电话,跟他说赶紧来帮忙。
龙云赶紧让孙渡火速去救蒋介石,一刻也不敢耽误。
结果老师根本没打算攻打贵阳,就是喊喊要活捉蒋介石的口号罢了。
那位老师跑哪儿去了呢?
云南这个地方,真的挺有特色的。它坐落在咱们国家的西南部,是个自然风光特别美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独特的景观,比如壮丽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各种奇特的石头和森林,每一处都让人大开眼界。说到云南,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气候了。四季如春,天气总是那么宜人,不冷也不热,特别适合去旅游放松。而且,云南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都特别有意思。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听到悦耳的民族歌曲,还能品尝到各种地道的美食,真的让人流连忘返。总之,云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你是喜欢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那时候的云南头头龙云,因为帮了蒋介石一把,结果自己手头兵力就紧张了。一看教员领着红军来了,龙云心里头那个惊讶,简直没法说。
龙云为了自保,赶紧给金沙江那边的部队打电话,让他们快来帮忙。
这下可合了教员的心意了。
一看金沙江那边的敌军防守不严,咱们教员来了个妙招,悄悄过了金沙江,这一手把国军高层都给整懵了:这打着仗呢,红军咋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金沙江那边去了?
金沙江处于长江的上游段,教员的目标就是要渡过长江往北去。在这一路上,他用了好多高招,面对4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机智得很,战术多变,老是把敌人耍得团团转,最后总算是甩掉了敌人的包围圈。
我们打死了敌军3万多号人,还收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时,老师宣布了长征的下一个目的地。
【四、第四次修改目的地】
这次的任务就是要把川甘陕地区变红,建起川陕甘的革命根据地。
很明显,长征的首要任务就是求生,接下来就是在打仗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
那时候,红4方面军已经赢下了嘉陵江那场大战,占领了不少地盘。可张国焘觉得守住这些地方太难了,而且蒋介石又派了大批军队来攻打。所以,他决定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川陕苏区,准备退回四川去。
老师心里是咋盘算的呢?
那肯定不能答应嘛,四川那边稳定下来后,要是再想往北边发展,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跟不可能似的。
回想当年,诸葛亮出兵北伐,真的是拼尽全力,累得不轻啊。
因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所以只能自己领着不到一千号人往北边去。
这一万人,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幸运的是,老天终于开眼了,有次碰巧得知陕北那边有红军。
其实在1933年那会儿,党中央就跟陕西那边的党组织断了联系。那时候的长征啊,就是一边打仗一边赶路,在打仗的空隙里找能站稳脚跟的地方。
本来以为跟张国焘合兵一处后,红军的情况能有所改观,结果没想到队伍还是分裂了。
老师心里明白,一路向北才是顺应大势的方向,四川这个地方,压根儿就不是用来谋划争夺天下的老巢。
教员他们一伙人到了甘肃的哈达堡镇,在镇上的邮局里头瞅见了《大公报》。报纸上提到了刘志丹的红军根据地,他们一看,立马就合计着要去陕北,跟刘志丹碰头。
这次,教员最终拍板了要去的地方:陕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做这样的决定。
1935年10月19号那天,领导带着中央红军好不容易走到了陕北苏区的吴起镇,这就表示啊,长征总算是走完了。大家心里一直提着的那口气,也总算是能喘匀乎点了。
因此,红军开始长征时,并没直接奔陕北去,而是边走边打,专挑敌人少的地方走,靠着灵活的移动战一路往前冲。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方向选对了,老师心里一直有数,往北走肯定没错。要是往南去,那以后想回头往北可就难了,一点希望都没有。
刘志丹同样展现出了与教员不相上下的长远眼光,这还真让人放心。
那时候,刘志丹丢了官职,就是因为他死活不愿意往南走,结果被人扣上了“右倾”和“逃跑主义”的帽子。
谁能想到,刘志丹单凭自己的力量,居然把快要垮掉的红26军给重新振作起来了,他不仅带着队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还在甘肃华池那块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后来,他又和27军联手,两次打败了国军的围攻,把西北的根据地给扩大了,还让它变得更加稳固。
得明白,这块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战乱时期,可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变成了教员他们红军的重要栖息之所。
有了这个根据地,后来才有了全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