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拉普兰设计的T-35坦克

胡侃杂 2024-11-17 12:56:46
T-35坦克的应用领域

在某些另类历史的分支中,探讨了苏联重型坦克T-35可能的作战用途问题。由于在所考察的历史时期,苏军仅在冬季战争中与永久性防御工事对阵,而这又主要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因此一些替代历史的推测将T-35坦克部署于该战场。在这些设想中,T-35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造,从深度优化现有设计到完全改装成自行火炮、突击坦克、装甲运输车,甚至多管火箭炮系统。改造内容包括增加混凝土装甲、重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107毫米短管榴弹炮,甚至加入古代投石器等武器。

在这些设想中,T-35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已经制造出来的五炮塔坦克进行改装,另一种是在开发技术要求(ТЗ)和设计阶段就进行现代化调整。显然,第二种方式能够实现更激进的改造。然而,无论哪种方式,这些改进版T-35通常都会被设想部署在卡累利阿地峡。本文试图说明,如果T-35坦克经过适当改进,其应用领域可能大大拓展。

地理与地缘背景

网络上常见的图示可能让人误以为冬季战争的战斗仅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

然而,实际上战斗分布在四个战区,从南到北分别是:

1. 卡累利阿集团军(第7集团军)

2. 北芬兰集团军(第8集团军)

3. 拉普兰集团军(第9集团军)

4. 第14集团军,任务相对有限,主要负责夺取彼察莫(Петсамо)并防守摩尔曼斯克。第14集团军成功完成了其任务。

第8集团军的任务被认为是“分散敌方预备队”。尽管其行动总体上不算成功,但确实吸引了芬兰军队的一半力量部署在东线。

第9集团军的任务可能是将芬兰从中切断,并推进至波的尼亚湾。这一目标虽然未能达成,但鉴于该战区芬兰军队兵力非常有限,实际上是有可能完成的。尽管第9集团军仅有3个师,但若能成功推进至瑞典边界,将对随后一系列历史事件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拉普兰苔原在极地短昼条件下的壮丽景象:

这些地方风光优美,但在如此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展开大规模进攻,必须配备合适的装备,尤其是气垫雪橇(аэросани)。

T-35的可能用途

对于拉普兰这样的地区,经过改装的T-35或许能提供以下支持:

1. 突破防线

T-35的多炮塔火力适合支援步兵突破临时工事,尤其是在火力不足的区域。

2. 作战平台

改装为自行火炮或火箭炮后,T-35可充当远程火力支援工具。

3. 移动碉堡

借助其厚重装甲和多方向火力,T-35可作为移动火力点,为部队提供掩护。

真实项目概览

苏联自1930年开始生产气垫雪橇。已知这些雪橇曾被用于大陆地区、北部地区,甚至参与了切柳斯金人救援行动。在冬季战争中,气垫雪橇的应用较为有限,但后来大规模生产得以展开。生产气垫雪橇的工作由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负责,因此这些雪橇被称为“NКЛ系列”。

НКЛ-16 和 НКЛ-26 是生产最为广泛的气垫雪橇型号,此外还有一款型号为 РФ-8(ГАЗ-98),其发动机功率仅为50马力。

这些车辆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被大规模且成功地使用。

气垫雪橇常搭载步兵“趴在外壳上”发起攻击。严格来说,轻型气垫雪橇几乎没有装甲防护。不过,也有一些武装装甲气垫雪橇的设计方案。例如,格罗霍夫斯基气垫雪橇:

这些气垫雪橇是基于BT-2 坦克开发的。其高功率重量比的发动机使得这款车辆成为一个相当成功的设计。这种车辆如果在冬季战争中投入使用,将会非常实用。然而,设计者却选择将螺旋桨安装在装甲内部,导致设计存在不足。最终,这个项目并未付诸实施。

此外,还有ЦКБ-50设计局开发的一款武装雪橇项目。

对实验样机的测试显示,这种重型装甲雪橇启动十分困难,且在爬坡时表现不佳。

尽管通过减速齿轮驱动螺旋桨,但推力仍不足。根据物理学原理,如果增加第二个螺旋桨,推力可能会有所提升(参见图示)。

至于现代气垫雪橇“海豹”

这款装备了两个螺旋桨的车辆并非在雪地上运行,而是行驶在冻土上。双螺旋桨设计的效率可以与双驱桥的全轮驱动车辆相媲美。

拉普兰的T-35

我们提出开发一种配备组合式底盘的T-35,这种设计理念在当时颇为流行。然而,这种组合方式不是履带和轮式底盘的结合,而是将履带与气垫雪橇结合起来。为此,在坦克上安装可降下的滑雪板和空气螺旋桨(参见图示,履带模式和滑雪模式的切换)。

预计性能参数

显然,为了在气垫雪橇模式下顺利运行,重型坦克必须进行最大限度的轻量化。设定其战斗总重量为20吨,配备一台功率为500马力的М-17发动机。由此推导出以下条件:

• 最低限度的防弹装甲:正面/侧面装甲厚度为13/8毫米,顶部装甲为4毫米;车体采用带局部加强的承重单壳式设计。

• 最低限度的武器配置:配备一门76毫米火炮和四挺机枪。此外,还考虑过采用一至两门45毫米火炮或107毫米榴弹炮的武装方案,但最终选择了76毫米火炮,这在榴弹威力与弹药存储容量之间达到了折中。

• 乘员配置:包括六名乘员以及可搭载六名士兵的装甲舱。

预计性能

履带模式下的最高速度:50公里/小时、滑雪模式下的最高速度:70公里/小时、模式切换:可在行驶过程中从履带模式切换到滑雪模式,反之亦然。

螺旋桨推力分析

显然,需要证明空气螺旋桨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力以驱动重型坦克在滑雪板上前进。所需的推力将极大地取决于雪面的特性(参见表格)。

若假设摩擦系数为0.05,则摩擦力约为1吨。

接下来评估空气螺旋桨的推力:

通常,飞机螺旋桨的单位推力约为2公斤/马力,此时总推力约为1000公斤。但飞机的气流速度要快得多,而速度降低时单位推力可能会增加。例如,米-8直升机的巡航功率为2000马力,总重为12000公斤,其单位推力约为6公斤/马力,这一数值更接近我们设备的参数。

因此,推力将达到约3吨,能够提供足够的推力裕度以满足需求。

方案优点分析

首先指出本方案的某些缺点。最明显的是装甲防护性能较弱。但如后文所述,这是为了避免增加车辆重量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此外还需注意,一般的气垫雪橇并没有任何装甲防护。

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气垫雪橇版T-35需要进行部分拆解(随后再组装),且需要占用三节平板车——分别用于运输坦克、滑雪板和螺旋桨装置。

安装滑雪板后,整车宽度达到5.4米,这对通过性的空间要求较高,简单来说,这种车辆在一些狭窄地区无法通过。

方案优点

1. 节省履带资源

组合式推进系统(本方案为气垫雪橇与履带结合)能够显著降低履带在运行过程中的磨损,从而延长履带的使用寿命,这是其一大优势。

2. 提升机动性

本方案通过滑雪板模式显著提升了坦克在雪地环境下的行驶速度,大幅提高了整体机动性。这种高机动性在前线快速运输和战斗场景中均表现突出。例如,虽然轮履结合的BT系列坦克具备轮式行驶模式,但由于轮式底盘通过性较差,实际上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而气垫雪橇在平坦积雪区域的通过性远胜履带模式。

3. 降低接地比压

滑雪板与履带的支撑面长度均为6.6米,履带宽度为0.38米,滑雪板宽度为1米,其接地比压分别为0.4 kg/cm²(履带模式)和0.15 kg/cm²(滑雪模式)。虽然履带模式的接地比压相对较低,但在积雪地形中仍显不足(详见雪地承载能力表)。

当积雪密度约为0.3 g/cm³时,其承载能力约为0.15 kg/cm²,刚好能够满足滑雪板行驶需求,而履带模式则难以适应。

4. 减少行驶阻力

滑雪模式的行驶阻力远低于履带模式。在履带模式下以50 km/h速度行驶时,发动机需要全功率运转;而在滑雪模式下以70 km/h速度行驶时,仅需发动机一半功率即可。令人惊讶的是,在雪地原野上,气垫雪橇不仅行驶速度更快,而且燃料消耗更低,效率显著优于履带模式在道路上的表现。

5. 突破性障碍通过能力

保留履带系统的设计确保坦克能够越过滑雪模式无法克服的复杂障碍,例如陡坡、台阶,以及无雪覆盖的区域。同时,履带系统还可用于夏季作战,从而赋予坦克全季节、多地形的作战能力。

总结本方案结合了气垫雪橇与履带的优点,在节省资源和提高机动性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履带系统的障碍通过能力,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展现了极大的潜力。

0 阅读:3

胡侃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