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国旗下的讲话演讲稿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站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站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上,我们脚下的土地正翻涌着新时代的浪潮。今天,我想与你们分享三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扎根”。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千年不褪色,是因为画师们将颜料与泥土反复捶打融合。这让我想到去年在实验室遇见的初三学生小林:为了攻克一道航天材料题,她连续30天记录上千组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敦煌画师勾勒的飞天衣袂。同学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枝头的绽放,而是黑暗里向下扎根的沉默时光。就像作家路遥说的:“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
第二个故事,关于“突围”。
上周校史馆新增了一面“星辰墙”,上面刻着2015届学长李航的名字——他参与研发的量子芯片让国产手机算力提升40倍。当年他是总坐在教室后排的“偏科生”,物理满分却总在语文及格线挣扎。但他把《时间简史》里“熵增定律”写在课桌上:“封闭系统终将走向混乱,只有不断突破才能对抗平庸。”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他推石上山的姿态,恰似我们与惰性、与困境的永恒较量。
第三个故事,关于“共舞”。
大家是否注意过操场东南角的银杏树?四年前它被台风拦腰折断,如今断裂处已抽出新枝,与旧年疤痕共生为遒劲的图腾。这让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明媚;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站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的今天,我们要做第三种人——既看清ChatGPT-7带来的挑战,更要用人文温度驾驭科技之光,让传统与未来在青春血脉中共振。
同学们,历史书上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而我要说:2025年是属于觉醒者的纪元。当我们谈论“中国空间站常驻火星基地”“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区”这些宏大叙事时,请不要忘记:
每天多解一道题,是在为大国重器锻造一颗螺丝钉;
运动会上咬牙冲过终点线,是在演练未来攀登科学高峰的韧性;
即便面对“全市联考排名”,也要像北斗卫星般校准自己的坐标系而非他人的轨迹。
此刻,晨光正漫过旗杆上的红星,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光明就在我们的灯盏里。”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宣誓:不做被算法驯服的数字囚徒,而要成为手持代码、心怀星海的破壁者;不困于“上岸”“躺平”的狭隘叙事,而要书写属于Z世代的《少年中国说》。
最后,请允许我用校训石上的八个字与大家共勉——“虽远必达,惟新则强”。谢谢大家!
文章特色:
时空对话感:以2035远景目标倒推2025的时代站位,赋予演讲历史纵深感;
硬核励志元素:融入量子芯片、熵增定律等科学意象,契合科技强国语境;
情感锚点设计:校史馆“星辰墙”、操场银杏树等校园符号引发共鸣;
行动指南转化:将宏大叙事拆解为解习题、冲终点等具体场景,强化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