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农度达众伴 2025-01-07 04:44:26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科普一个知识,其实除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外,我们还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不同的是,前者是世界性的,后者是中国的。但很多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依然很震憾,比如新疆昌吉奇台县的江布拉克农业系统。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我国到目前为止的22项农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大家假期旅游的目的地。

其中有些我也去过,有些我也没有去过。

1、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我太熟悉了,因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稻渔共作,之前总在参考文献里看到青田的稻鱼共生,2019年元旦刚过,就受邀去了青田,实地感受了一下。

青田的稻鱼共生,其实论风景,远比不上一些梯田,垛田,草原等,但由于是中国获得的第一个,所以很多相关的国际会议也会在那召开。

2、2010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我们国家,最开始申请的全球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和水稻相关,谁让我们是世界水稻的发源地呢。

江西万年的稻作生产,被认为当今所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称之为世界稻源。很可惜,我没有去过。

3、2010年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红河哈尼的稻田,是巨美的,我虽然在2022年去了,但天气不行,没有拍到像样的景色,就拿网图来凑了。

哈尼的稻作梯田,美在其中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所以层次感很强。遇上好的天气,尤其在稻收灌水后,那实在是绝美的风景。

4、2011年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从江我到是去过,由于太过匆忙,没有去看稻鱼鱼鸭系统,主要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稻鸭共作,一般是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

到目前为止,中国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前四个,都是水稻。

5、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农业系统

这一格局在2012年被打破了,云南普洱的古茶园生态系统申请成为了第五个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我也是有幸在2018年去过一次。

6、2012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延续了八千年的耕作传奇,和前面新疆昌吉的江布拉克一样,属于我国的旱作农业系统。

2021年,有幸为内蒙古自治区写十四五的相关省级规划,虽然没有到过该地,但也认真研究了一番。

7、2013年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属于作物类果树种的农业文化遗产。

受此启发,之后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申请了好几项类似的遗产,并幸运获批。

会稽山古香榧群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原始野生树种,而是见证了古代的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所以是果树栽培技术的活标本。

8、2013年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宣化的城市传统葡萄园,是古代都市农业建设的杰出代表,这里有着千年的老藤葡萄,蔚为壮观。

9、2014年陕西佳县古枣园

第七、八、九项的申请与获得,其实就是一种启发,所以我们连续获得了三项果树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大家知道佳县弥猴桃很出名,佳县同样有着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古枣园。

10、2014年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江苏兴化,是我成长的地方,前面说了,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对于这块里下河的洼地实在是太熟悉了。

而垛田,我也去过无数次。垛田的形成,就是这个地方地势太低,大部分时间淹在水下,但是呢,又不像池塘似的,水又不太深,有点像湿地那种。

老百姓要吃饭呀,要种粮食呀,咋办,就从低的地方挖泥,然后填在高的地方,塘泥很肥呀,慢慢地就形成了这样的农田地貌。

所以称之为从水面上长出的一块块旱田,一小块一小块的都不大,现在发展成了旅游景区,中间水面可以行船,高处田里种油菜花。

11、2014年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和别的花不太一样,称之为只闻花香不见花,成片的茉莉花,你想想,那香味得有多浓郁。

福建是茉莉花茶的故乡,所以福州就有了传统的种植与文化系统这一风景与文化历史。

12、2017年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甘肃在地图上是一个狭长地带,包括了各种生态带。迭部扎尕那,有点像青海那边的气候与生态地形。

在这里,先民们发展了山下耕种,半山放牧,林间采摘的农业生态系统。据说那儿的葡萄品质非常好。

13、2017年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是教科书级的文化遗产,估计学农的同学们个个都知道。

我们称之为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14、2018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2018年,我们又申请了一个古果树群,这一次是桑树,这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15、2018年中国南方稻作梯田

南方的稻作梯田,说实在的,我都有点分不清到底和哈尼,元谋的有什么不一样。

可能是南方的梯田稻作太多了吧,称之为刻在南方大田的历史年轮。

16、2022年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

有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当地主体蒙古族人口适应环境变化,成功保留了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当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如森林、草地、湿地、河流,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适应脆弱的草原环境,如今牧民的先祖过着典型的游牧生活。

通过不断转场放牧,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了土地退化、过度放牧,也保障了当地肉制品和奶酪等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17、2022年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继普洱之后,铁观音又获得此殊荣。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据称早在10世纪就开始产茶。

当地最负盛名的“铁观音”茶源于18世纪,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半发酵型乌龙茶。

当地茶农掌握诀窍、技艺纯熟,通过自然环境管理确保茶树栽培的最佳条件,产出优质茶叶。

这些方法代代传承,确保了当地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茗茶也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18、2022年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在南北都获得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后,我们的中部地区也不甘落后。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中国北部的河北省,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

当地山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而石堰梯田为陡坡种田创造了条件,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这个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

涉县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

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采用环保农耕技术种植多种作物,既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也留下了壮丽的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9、2023年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河北的同志再接再励,2023年又获得突破,原来这事没有这么难。

这里有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林作为特色的古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当地处于燕山山脉东段山区,海拔1299米,最低点也有303米。

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当地人们按照地形建撩壕、梯田以此来改善突然条件,保持水土。

在板栗林下还可以见到当地人们种植的农作物或者饲养的家禽,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板栗的虫害。

修剪下来的枝条也会被用来栽培栗蘑,不仅肥沃土壤还可以方便板栗拾捡。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梯田-板栗-农作物-家禽的复合经营体系。

独特的地理条件等造就了“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之说。

20、2023年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

我们的佐料作物也获得了突破。那就是以贡姜栽培为特色的农业文化系统。

铜陵白姜“块大皮薄,香味浓烈”,有“中华白姜”之称。当地人们采用深翻高垄栽培、空中搭棚遮阴等方式栽种。

21、2023年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

仙居杨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主要通过实施杨梅、林、草或药的复合栽种来满足杨梅的生态习性需求。

同时在梅林周边种植大量高山云雾茶,由于杨梅林的良好自然环境,使得茶叶品质优良,深受市场喜爱。

并且当地农民还会在梅林放养大量本地土鸡,散养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害虫、野草等问题,鸡粪等更是很好地成为了杨梅树的天然肥料。

最后,当地农民还会在梅林中放养蜜蜂,一来为杨梅树传授花粉,提高做果率和果实品质,二来还能够生产优质蜂蜜去额外增加居民收入。

因此当地就形成了“梅-茶-鸡-蜂”的多种生态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

22、2023年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这是目前我们获得的最后一个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林菇共育,林养菇,菇养林。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中组部第21批援疆博士团专家成员。江苏省委组织部第13批科技镇长团专家成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0 阅读:0

农度达众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