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匈奴与汉朝的和谈?这和汉代的国力有直接关系

淑芹历史谈 2023-05-04 23:42:45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时有发生,也正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才导致了多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在史书上,犬戎族在周王朝的影响力很大,其中一支演变为匈奴,在秦汉北部边境肆虐,秦始皇也曾耗费巨大的精力,修建过万里长城,这才勉强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安宁,所以汉朝的统治者,就采用了“和亲”的政策。

李陵投臣匈奴,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真的像司马迁说的那样,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所谓的“我若未死,我当以德报汉”,如果他被汉武帝残忍地斩杀,那么李陵就再也回不去了。

他在战场上厮杀了一辈子,却因为一次战斗,而全军覆没,实在是让众将心寒。至于李陵,在这一支匈奴军队之中,更是受到了极高的待遇。

另外,单于对李陵不仅有重赏,更因其英明神武,将其女儿许配给他。李陵身为一名汉人降将,如今却是成了自己的“乘龙快婿”,并且成为了自己麾下的右将军。

从那以后,李陵再也没想过要回汉,反而在匈奴中安身立命,融入其中,成了一名“大将军”。

两国大战,外敌压境,匈奴人虽然对李陵心存警惕,但却十分信任,十分看重,在朝中也颇有威望。

当然,也不排除单于对李陵有好感,否则也不会让他娶了自己的女儿。最重要的是:

1、由于需要引进人口

匈奴是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其生活环境极为恶劣。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以及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汉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没有充足的补给,他们所能调动的力量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才会出现现在的匈奴兵紧缺的局面。匈奴人在侵略中原时,首先要做的是劫掠,而非攻城。

怎么了?一是抢劫,也就是粮食,另外就是抢劫,因为匈奴所在地区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少,所以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尽管在文化方面,他们不如中原,但是,他们同样懂得“人多”的道理。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朝鼎盛之时,也有八千万之多,而匈奴人却只有一百万之多,相差甚远。所以,在对汉王朝的战争中,匈奴只能采用游击战的方式,灵活的游击战,而他们的兵力和物资又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消耗战。

千军易得,而一名大将,可不是那么好弄的。李陵自己也是个勇敢的武将,他的祖父曾经和匈奴打过仗,所以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这种人才,正是匈奴最为需要的,所以,他们对待这些人才,也是非常的不错。

单于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将他也纳入了麾下。而对于那些被抓来的汉人,他们也会给予相应的待遇,以此来留住那些被抓来的汉人。

2、匈奴人民族意识不强

到了汉朝,民族国家才刚刚成型。不但是匈奴,就是汉朝,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汉代的官吏,包括了中原和匈奴两种人。

相比于国籍,他们更多地将其出生地视为一种身份认同。也因此,匈奴人并没有太大的抵触。

事实上,“民族认同”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在此之前,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远远超过了民族之间的矛盾。比如,在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有不少汉族担任要职,元朝灭亡后,大批汉人效忠于元朝;

曾国藩在满族的支持下,镇压了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元代将人分为四等,其依据不是以“国”或“国”来划分,而是以谁能与蒙古相抗衡来划分,其实这也是一个地域概念。

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国度的概念,更不会有任何的情感,他们只会站在你这一边,你给他们饭吃,他们就会反抗。

在民国时期,很多人因为剪了辫子而痛哭流涕,甚至有人自杀,这不是民族情感的驱使,只是一种风俗而已,就象清朝初期的人反对剃头和梳辫子。

汉王朝尚处在“华夷之争”的早期阶段,所谓的“降”与“忠”、“义”、“情”、“德”等都没有关系,所以,对于“降”,也就顺理成章了。

3、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

相对于中原来说,他们的文化显然要落后得多。而这些被收编的汉人就是他们未来的指导者。中原地区的一些先进的农业、建筑、医药和军事技术,部分来自于汉族的降兵和将领。

自汉朝以后,对我国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卖国贼”,也就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里,还从来没有“汉奸”这个词。

目前,我们对于“李陵”这一事件的解读,多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进行的,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偏颇。

0 阅读:3